郭松民:(续)香港中文大学“以史为鉴——中外学者论文革”研讨会亲历记


  01

  2017年1月10日,也就是所谓“以史为鉴:中外学者论文革研讨会”结束两天之后,有朋友转来参会学生(应该是在香港读书的内地学生)的微信聊天内容:

  1、抛开政治立场不说,不得不承认郭松民的确是以一己之力掀翻了整个会议,让我见识了毛左的确厉害,聪明的人像陈老师就不说话,而忍不住爱说话的又说不出所以然,说出来的话又是在给自己挖坑,慌忙之下熊竟然说我们这不是学术,的确是有失风范。

  2、今天跟政治系的几个博士生聊,他们也觉得教授们被郭打的落花流水,毫无招架之力。

  3、这次WG会议,毛左完胜,毛左已经把战场伸到了香港,据说会后郭圈了很多粉丝。

  的确,这场研讨会,由于主持人和我在对话时做出了“我们不是搞学术”的表态,事实上等于承认了这仅仅是一次政治宣传会,从而自我宣布在学术意义上的破产。

  据此,有人说我专门是去“砸场子”的,这完全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臆测。

  实际上,我获得参加这次活动的机会是偶然的,去的目的就是想听听他们说些什么。在整个会议过程中,我一直克制着自己发言的冲动,甚至把第一次发言的机会让给了林敏捷老人。这次“研讨会”之所以破产,完全是因为与会学者在事实与逻辑两个层面存在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导致的。

  我的第一篇“亲历记”在网上传开后,有人对我在文中写了丁抒教授的头衔——“美国某社区学院的物理学教授”,表示不满,认为是故意贬低丁教授,这更令人啼笑皆非,因为丁教授的这一头衔是会议发放的“学者简介”中标明的,并不是我硬安给他的。

  我绝不会认为丁教授是研究物理学的就不能研究文革。不过,丁教授在和其他提问者对话时,表示因为找不到可信的材料,就只好采用不可信的材料,这仍然让人感到十分惊讶。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物理学,都不能这样被研究。

  02

  但是,要说这次“研讨会”完全没有“创新”,那也是不准确的。

  虽然与会学者秉承了一贯的用碎片化叙述来代替本质分析的套路,但他们仍然是有变化的,即建立了一套更加完整的历史叙述。

  这套叙述的逻辑脉络是:

  第一、文革是人间地狱(这个结论不是通过对全部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得出的,而是通过堆砌历史碎片描述出来的,所以是一种文学化的结论);

  第二、出现这种“人间地狱”的原因,内在于1949年建立的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之中,内在于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中,内在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之中。

查看余下5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