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警惕基层干部“工资双轨制”重出江湖!
我每天不在乡村就在去乡村的路上,切实感受到现在的基层,有一个重要情况应当提请上方高度重视,早作预防。
全国绝大多数县乡村都严重负债,基层的这轮财政危机的程度要比九十年代严重得多。要警惕基层干部“工资双轨制”重出江湖。基层干部“工资双轨制”这个东西破坏力太大了,太可怕了!
什么叫基层干部“工资双轨制”呢?你听我慢慢说来。
我九十年代做过三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分税制”和“财政分灶吃饭”之后,乡镇财政一年半载发不出工资是常态。
九十年代在基层财政危机常态化下,乡镇干部(包括乡镇部门干部、老师、医生等)的工资实行的是“双轨制”,即一部分工资是有“预算”的(相当于计划,有一定的保障),还有一部分是靠自己“创收”解决的(相当于市场,自己有就发,无保障),这叫“工资双轨制”;行政费用也一样,允许向农民“摊派”一部分(预算内),自己“创收”一部分(预算外),这叫“行政费用双轨制”。当然还有干部职工“福利双轨制”,如住房福利,财政统一解决一部分,自己“创收”一部分,叫“福利双轨制”。
九十年代,担任一个乡镇党委书记,不完成县里的税费任务是不行的,你不给县里交足“票子”,他肯定拿你的“帽子”;你不想办法给乡镇干部、老师、医生及部门干部职工等发工资,叫没本事,没人跟你混的,党委书记也是当不下去的。
九十年代的乡镇党委书记像个“承包”商、或“包工头”。农户“承包”的是几亩田,“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一家人的”;乡镇党委书记“承包”的是一个乡镇,“交足国家的,留足县市的,剩下的才是自己乡镇财政可支配的”。
九十年代的乡镇党委书记,第一重要的任务就是收钱,第二重要的工作是借钱,第三重要的工作是找钱。总之,千方百计搞到钱就是乡镇党委书记的第一要务,是重中之重!
怎么搞到钱呢?正常的搞钱办法有三种:
一是“改革”搞钱。说白了,就是一个“卖”字,什么值钱就卖什么,那时的乡镇企业改制,美其名曰叫“改革”,实际就是卖企业过日子;此外,还卖生育指标(让有钱人生孩子收罚款)、卖户口(农转非),甚至卖编制、卖“官帽子”、卖人大代表名额、卖政协委员名额、卖各种荣誉证书、卖文凭、卖重点学校入学名额等等;
二是借债。找银行借,找企业借、找有钱人借、从合作基金会“借”等等,那个时候没有严格的离任审计制度,乡镇政府欠多少债没几个人说得清的。借钱花是自己的事,还债是别人的事,高利贷的利息可以高达4%,即借一百元,一年付利息40元,还不起就利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