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人才培养,如何评价更合理

2025-02-12 70 0
作者: 记者 来源: 光明日报

  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不仅承载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使命,更是实现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而作为办学指挥棒,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方式,也成为当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

  当前,我国本科人才评价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学位论文仍是考核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流方式。在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下,学位论文是本科能力认证的必要条件吗?高校该如何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标准?高校本科人才评价综合体系的功能、效用谓何?凡此种种,皆是我国本科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直面的重要议题。

  愈发重视学生的多样化成果评价

  自2018年“破五唯”改革以来,高校人才评价经历了系统性调整与优化。在多方协同推进下,人才评价标准逐渐呈现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协同性等特点,在理论研究、政策设计和实践创新等层面均实现了长足进步与发展。2024年新修订的《学位法》,更是明确提出学位授予可遵循“学术+实践”的双导向原则,此举不仅拓宽了学位授予资格的评价路径,更从法理层面撬动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变革。

  在政策引领下,我国已有诸多高校积极探索相关实践路径。例如,部分高校积极尝试通过创业成果、大赛获奖成果、学科竞赛成绩等创新性成果及增值性评价,对本科生能力进行多维认证与评估。上述改革举措强调学术与实践并重,通过引入多样化成果形式,推动高校本科人才评价标准向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是对以学位论文为主导的传统评价模式的创新与拓展。

  学位论文在本科能力认证中确有价值与意义,它不仅是学术能力、学术道德认证的核心要素,更是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成果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但从另一角度看,学位论文作为学术性见解或结论,更侧重考查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理论创新成果,而对社会实践、团队合作、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评估相对不足。笔者看来,标准化、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已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对本科人才多样化能力的迫切需求。反之,在授予本科学位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养成,则更为契合现代社会知识生产日益突出,交叉融合、创新驱动、实践导向、协作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等特征。

  帮助学生在专业能力与发展潜力间精准适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科学计量学为技术范式的高校评价体系。在该范式驱动下,高校愈加关注显性规模和数量指标的提升,如论文发表数量、科研项目申报成果、学科学位点建设和专利授权量等,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学术产出、科研经费获取、影响力排名等方面的标准化、体系化评价机制。在此价值导向下,人才培养评价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实用主义、量化主义倾向,具体表现为高校人才评价的理论成果日趋丰富,但实践层面更为关注学生短期、显性成果积累,强调评价的标准与统一、高效与可操作性,缺乏对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与多样化能力发展的全面关注与精准支持。

查看余下5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