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过就加入”,互联网大厂升级“朋友圈”
文 | 听筒Tech,作者 | 才哥
互联网大厂之间的感情,正在不断“破冰”和升温。
2月20日,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在淘宝购物时发现,淘宝订单可以选择微信支付来付款,这让很多人感到惊讶,该事件也上了当天的热搜。
随后,淘宝官方客服回复,目前仅对部分用户开放,仅支持购买部分商品时选择,将“逐步开放并全部进行覆盖”,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很长”。
互联网的世界变化太快。过去很多年里,阿里和腾讯这两大巨头之间一直竞争激烈,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之间,更是硝烟弥漫,水火不融。
十年前,淘宝链接无法在微信中打开,此后多年,双方相互“屏蔽”,各自发展。直到2023年底,淘宝和微信开始在多个流量渠道达成深度合作。
事实上,由竞争转向合作的互联网大厂,远不止阿里和腾讯两家。
前不久,抖音和腾讯迎来“世纪大和解”,双方在游戏领域展开合作,腾讯旗下王牌游戏《王者荣耀》《和平精英》《英雄联盟》已于今年1月向抖音直播全面开放。
2023年11月,盒马鲜生宣告入驻京东,并参与京东双11的官方活动;2023年底,小红书宣布成立“种草有数数据联盟”,将种草数据与其他平台的成交数据打通,目前已有京东、唯品会、得物、去哪儿、美团等平台加入。
几乎同一时间,业界还在盛传两则消息,一是腾讯可能接盘字节“砍掉”的游戏业务;二是字节有意收购阿里旗下饿了么业务。
尽管这两则传闻后来都被当事企业否认,但反映出一个共同的事实:大厂之间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而且会进一步深化。
合作的背后,既有互联网“反垄断”政策的限制,也有主管部门“互联互通”的方向指引,同时还受到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的影响。
经历了早年的跑马圈地和快速发展后,互联网大厂如今正在告别高速增长,降本增效已成为大厂的共同发展主线。
过去那种“关起门来自己干”和“大力出奇迹”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用,而开放和合作才是明智之举,也更为有效。
01阿里和腾讯:“屏蔽”8年后开始“破冰”
作为BAT中的两大阵营,阿里和腾讯是最早的互联网巨头,相互竞逐,火药味很浓。
双方的极限拉扯可以追溯到2013年,当时微信内无法打开淘宝链接,只能以“淘口令”和“复制链接”等方式“绕行”。
这种相互“屏蔽”的情形一直持续了8年,直到2021年7月,工信部启动了为期半年的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而屏蔽网址链接成为这次重点整治的问题之一,阿里和腾讯自此开始转向合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