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末日,美国末日

2023-08-09
作者: 北方朔风 来源: 新潮沉思录公众号

  最近在知乎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内容是美式废土和俄式废土有什么区别。对于废土文化爱好者来说,这个问题下面有不少有意思的回答,从这些回答之中,能看到很多废土之外衍生的关于美俄两国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有趣投射,今天我们也借着这两国的废土文化展开聊聊。

  简单描述废土文化,可以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人类社会因为某些原因(比如说核战,瘟疫,巨大的自然灾害)崩溃,剩下的少量幸存者在残破的末日世界中苟延残喘,所以废土设定的作品,对残破末日世界下生存状态的描绘都是重头戏。虽然不必上纲上线,但在描写一个旧世界崩溃的过程中,多少都会涉及一些意识形态的问题。

  在那个知乎话题下面我们就可以看到,爱好者们普遍认为俄式废土更加残酷,寂寞,而美式废土则更具有黑色幽默。这种区别是因为,俄式废土文化很大程度是苏联解体之后的反思,而美式废土很大程度是西部开拓文化的衍生产品。

  毕竟现实世界中的我们都没经历过真正的废土世界,而文化作品的创作必然还是要以经历过的东西作为蓝本,就像是战锤系列的很多剧情都参考了罗马历史一样。对于整个前苏东地区来说,无论对苏联持有什么立场,在文艺创作之中都会不同程度受到苏联解体这个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

  苏联解体之后的混乱,从物质和精神上都严重冲击了这些地域的人,创伤到今天都未曾抚平。从意识形态层面夸张的说,整个前苏东阵营的意识形态,都像是废土一样满目疮痍,混乱并没有停歇,现在东欧地区的许多地缘政治问题,正是那一场闹剧的延伸。

  相比起来,美国的废土题材创作者并不是没有才能,但是美国本土这几百年并没有经历类似苏联解体这样的巨大灾难,甚至自南北战争后本土就没遭遇什么战火,自然创作出来的废土题材,有的时候会有些“幼稚”感。

  虽然俄国废土文化可能更显深刻,但悲哀的是俄国在今天已经不算一个文化强国,在文化影响力上远不如美国,就像我们看到美国各种文艺作品中反派都经常是俄国人,而俄国往往难以回击。我们最为熟悉的几个俄式废土游戏也并不都是俄罗斯的,比如说《消逝的光芒》的开发商是波兰公司,《地铁》系列虽然原著小说是俄罗斯作家写的,但游戏开发公司是乌克兰的。

  如果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这些国家都受到了苏东剧变的冲击,但最终都选择倒向了西方。这种选择带来的后果也同样体现在这些国家的废土作品中。

  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国家选择了西方后并没有得到当初被承诺的东西,所以心态上都体现出一种迷茫,这种迷茫感和废土的风格十分搭配,废土除了设施的破败,秩序的混乱之外,精神上的迷茫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曾经的意义都消失了。

  就像《消逝的光芒》与《地铁》系列,在描写迷惘这点上面也是下了功夫的,那种迷茫和虚无的感觉,似乎并不需要专门的描写。甚至在也算是前苏东地区的爱沙尼亚,他们那里的作者所创作的《极乐迪斯科》也有那种感觉,虽然这游戏不是废土风格,但是瑞瓦肖的破败结合了那种挥之不去的迷茫感,游玩体验实在是很有废土的感觉。

  造成俄式废土与美式废土不同的另一原因是苏联美学风格和建筑艺术与美国的差异,就像破败的巨大建筑和老旧的工业设施虽然在各种废土作品中都常见,但苏式风格还是美式风格还是容易区分的。

  此外,切尔诺贝利事件对于俄式废土设计也有着巨大影响,毕竟各种废土设定中,核废土是最为常见的设定。切尔诺贝利这样一场巨大的核灾难,必然会对后世这方面造成巨大影响,成为无人城市的普里皮季亚,为许多废土作品提供了灵感。

  笔者在俄罗斯网站浏览的时候,看到过有俄罗斯网友说俄国本土废土作品还有很多,无论是文学还是小众的游戏,描绘的废土场面都很有特色,只不过外国人知道的不多。毕竟在全球范围之内,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远不是俄国能比,所以美式废土文化也更加流行。毕竟俄国网友们也玩美式的废土游戏,看美式的废土作品。

  要说美国废土文化集大成的游戏,那肯定绕不过《辐射》系列,这个系列的一二三部,都是能在电子游戏历史留名的伟大杰作,不过到了第四部,虽然总体质量还是不错的,但是具体到细节,就有些一言难尽了。前面说到美式废土中的黑色幽默,辐射系列也是集大成者,这种黑色幽默很大程度来自于曾经的黄金时代遗存与废土之间的矛盾感觉。

  这里给不了解辐射系列的朋友简单介绍下,辐射世界中战前的生产力很发达,但是科技树和现实世界不一样,比如说在民间大量直接使用核能,各种设备使用显像管科技(比如随身电脑哔哔小子的设计风格),这种东西颇有美国五六十年代的风格,从越战开始到八十年代,确实是美国的大发展时代,而辐射系对于这个黄金时代,态度上很明显是解构的。

  辐射中避难所的宣传动画,还有哔哔小子上的各种特效,也是当年美国动画的风格。至于很多避难所压根不是为了保护里边的人,而是为了进行各种离谱的实验,这恐怕是暗示了美国冷战时代搞的各种非人道实验。

  辐射系列有趣的地方还有不少,比如说每一代主角都有外号,四代主角外号老冰棍,新维加斯主角外号邮差,最有意思的是二代主角外号邱生旺,这是二代主角称呼“chosen one”的音译。Chosen one如果直译的话,或许叫做天选之人比较好,但如果对基督教文化有所了解的话,chosen one是个很有宗教意义的叫法,是上帝去chose了一个人,去完成使命的,这个使命是以神的名义,所以注定会完成。

  最富有这种宗教天选情节的国家,毫无疑问就是美国了,在和美国网友的交流过程之中,笔者深切感觉到美国人最不讨人喜欢的地方就在于这种自以为是,这比什么意识形态的偏见都更让人不爽,而且这种自以为是并不限于那些自诩虔诚的红脖子,那些很多公开宣布对宗教无感甚至是敌视的白左,也改不了这样的毛病。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辐射的背景是核战后废土,但是在游戏背景中和美国交战的并不是苏联。当然这也不奇怪,毕竟辐射1代虽然在现在来说是古早游戏了,但是怎么着也是1997年发行的(更早的游戏设备技能不支持玩的这么花),冷战已经结束不少年了,还以苏联设定为敌人就有点过时了。

  辐射系列设定里边,和美国交战的是中国。不过游戏里边出现的中国角色很少,几乎只是单纯的背景。这也符合游戏背景,毕竟除了粉丝制作但是现在还没有做完的mod《辐射:伦敦》,辐射系列主角都是在北美大陆上面活动的,中国角色多才是不合理,同时对于这些中国角色也没什么上意识形态的描写,当年的黑曜石也不算一个非要搞键政的团队。

  从内核上看,现在流行的种种废土作品,尤其是核废土相关的,都受到了冷战时代,尤其是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但是现在这些废土作品表达的东西和冷战时候讨论核战争的文艺作品早已不同了。

  冷战时代是把核威胁当做切实存在的现实主义威胁,基于这个前提进行创作的;而现在关于核废土作品的基调,是表达“大家拿着核武器互相瞄准很愚蠢”,辐射系列的黑色幽默主要来源于此,来源于对于核战的高度讽刺(主播们很喜欢播的小游戏《60秒》里边也有大量类似讽刺)。这和我们之前讨论生存狂的文章里边说的一样,那些生存狂出现在各种文艺作品中,但是他们并不会被当做主角,而是会被当做丑角,这足以说明当下文艺创作的一些态度。

  大家拿着核弹互相瞄准,一起玩胆小鬼游戏到底愚蠢不愚蠢?笔者觉得这当然是很愚蠢的,把造核武器的钚元素拿去给深空航天器做电源和热源不好吗(钚除了用在核武器之外,几乎不主动生产,所以即使是美国,深空航天器用的钚也是有限制而且昂贵的,我国嫦娥三号和四号上面的钚热源是进口俄罗斯的)。但想必大家也很明白,这些愚蠢的行为并不是无理由的,冷战时代核对峙是有复杂原因的,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消除的,并且这场愚蠢的对峙反而造成了和平。这是非常现实主义的问题。

  可现状是,控制了全球流行文化的美国赢得了冷战,并且通过相当宗教化的理论总结,变成了“因为我们能赢所以我们能赢”,于是对于核威胁的反思,在通俗文艺作品中就变成了水平或高或低的和平主义复读与反讽,以及“反对一切战争”的空洞圣母式表达。

  现实主义的问题,显然没法靠着这样的方式能解决。虽然我们不能要求通俗文艺作品对如此宏大的问题给出什么解决方案,但首先,当你想进行说教时,你起码要有正确描述问题的能力。

  除了核废土外,其他类型的废土作品也很值得分析,比如说大家很喜欢的丧尸类型废土。现在大家听到丧尸,想到的都是外表狰狞,咬人会传染的行尸走肉。但是这个词语很早之前的含义并不是这样。它这属于美洲都市传说。

  当时丧尸指的是海地的巫毒教巫师能通过咒语和药物,控制人像是行尸走肉那样干活。直到丧尸电影大师乔治罗梅罗拍出的《活死人之夜》出现之后,丧尸这个词语才转化成现在流行文化之中的涵义。

  很多电影评论家有着这样的观点,认为关于丧尸的描写,实际上涉及到了族裔问题和劳工问题,虽然给通俗娱乐电影上价值总归是扫兴的,但是这样的解释也不算牵强附会,传闻之中美军甚至还有针对丧尸的预案,有部分评论家认为,这些预案名义上是针对丧尸,但是实际上是为了针对少数族裔和社会运动。虽然丧尸病毒不符合任何生物学规律,但是影射的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废土无疑是对人类想象中灾难的最大化描写,所以即使是通俗的文艺创作,也会比其他通俗文艺创作有更多的反思。我有的时候我们会在社交媒体上面看到一些言论,一些没有经历过什么困难的人,用自己脑补的情况来想象一些惨状,却被告知实际情况比这个惨多了。有人嘲讽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因为过得太好,“连想象苦难的能力都失去了”。

  就像美国人普遍过的太好,加上冷战的胜利,导致在废土作品中的描写总是差点意思。夸张一点说,美国人已经失去了想象苦难的能力。

  前苏东地区遇到过剧变,所以描写比美国人真实不少。但是客观来说,俄罗斯也不是最接近废土的地方。当年萨拉热窝围城的经历者,叙利亚战争的亲历者,西非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他们的经历显然更加惨烈,只不过反映他们历程的作品,阅读者未必有那么多。(《这是我的战争》背景是以萨拉热窝为原型,但是制作商是波兰的,并非塞尔维亚,而且同一个公司在《冰汽时代》里边的某些言论,实在是有点让人不太喜欢。)

  据本人观察,国内的废土文化爱好者大多数还是对美式这一套废土文化更感兴趣,国内大量这类网络小说创作,也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这没什么奇怪的,毕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的通俗文化是最有创造力的,影响力最大,但确实也显得浮夸和浅薄。

  如果我们要创作中式废土作品,以我们这片土地在历史上遭遇的灾难,无论是两晋南北朝的坞堡,还是对于桃花源的想象,或是现代的五小工业与三线工程,或者是北方邻居的倒下给我们的教训,把这些东西作为创作的源泉,或许会更加有趣,更有生命力。

  废土文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忆苦思甜,通过对于灾难的想象,来对当下进行思考。对苦难的反思,对灾难的想象,无论是通俗的还是深刻的都很有必要。居安思危是古人教导过很多次的道理,失去想象苦难的能力,绝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事情。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