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末日,美国末日
最近在知乎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内容是美式废土和俄式废土有什么区别。对于废土文化爱好者来说,这个问题下面有不少有意思的回答,从这些回答之中,能看到很多废土之外衍生的关于美俄两国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有趣投射,今天我们也借着这两国的废土文化展开聊聊。
简单描述废土文化,可以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人类社会因为某些原因(比如说核战,瘟疫,巨大的自然灾害)崩溃,剩下的少量幸存者在残破的末日世界中苟延残喘,所以废土设定的作品,对残破末日世界下生存状态的描绘都是重头戏。虽然不必上纲上线,但在描写一个旧世界崩溃的过程中,多少都会涉及一些意识形态的问题。
在那个知乎话题下面我们就可以看到,爱好者们普遍认为俄式废土更加残酷,寂寞,而美式废土则更具有黑色幽默。这种区别是因为,俄式废土文化很大程度是苏联解体之后的反思,而美式废土很大程度是西部开拓文化的衍生产品。
毕竟现实世界中的我们都没经历过真正的废土世界,而文化作品的创作必然还是要以经历过的东西作为蓝本,就像是战锤系列的很多剧情都参考了罗马历史一样。对于整个前苏东地区来说,无论对苏联持有什么立场,在文艺创作之中都会不同程度受到苏联解体这个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
苏联解体之后的混乱,从物质和精神上都严重冲击了这些地域的人,创伤到今天都未曾抚平。从意识形态层面夸张的说,整个前苏东阵营的意识形态,都像是废土一样满目疮痍,混乱并没有停歇,现在东欧地区的许多地缘政治问题,正是那一场闹剧的延伸。
相比起来,美国的废土题材创作者并不是没有才能,但是美国本土这几百年并没有经历类似苏联解体这样的巨大灾难,甚至自南北战争后本土就没遭遇什么战火,自然创作出来的废土题材,有的时候会有些“幼稚”感。
虽然俄国废土文化可能更显深刻,但悲哀的是俄国在今天已经不算一个文化强国,在文化影响力上远不如美国,就像我们看到美国各种文艺作品中反派都经常是俄国人,而俄国往往难以回击。我们最为熟悉的几个俄式废土游戏也并不都是俄罗斯的,比如说《消逝的光芒》的开发商是波兰公司,《地铁》系列虽然原著小说是俄罗斯作家写的,但游戏开发公司是乌克兰的。
如果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这些国家都受到了苏东剧变的冲击,但最终都选择倒向了西方。这种选择带来的后果也同样体现在这些国家的废土作品中。
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国家选择了西方后并没有得到当初被承诺的东西,所以心态上都体现出一种迷茫,这种迷茫感和废土的风格十分搭配,废土除了设施的破败,秩序的混乱之外,精神上的迷茫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曾经的意义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