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经济学不为中国的发展买单

2023-09-25 2342 1
作者: 延观风 来源: 新潮沉思录公众号

  上一篇《主流经济学不懂中国》里面,我们谈了公有制主导的基建体系如何挤出超额利润代表的无效率,通过活跃要素流通向全社会输送巨大的经济效益。今天我们继续来分析公有制主导的另一大生产领域,也是长期被主流理论忽视的生产过程:劳动力的再生产。

  理性人需要吃饭吗?

  人想要健康地活着,就必须吃喝、休息、睡觉、治疗;人想要提升知识技能,就必须上学、读书、接受培训;人想要生育下一代,就必须孕育并承担孩子的养与教——这些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常识,却不是主流经济学的常识。

  相比对商品生产的详尽研究,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劳动力生产的刻画非常幼稚苍白。在主流宏观模型里,个人在工作带来的消费效用和不工作带来的休闲效用之间进行权衡,从而决定自己花多少时间工作,也就是供给多少劳动力。吃饭休息变成了锦上添花的效用来源,而不是不可或缺的生理过程,劳动力的供给者做到了字面意义上的“不食人间烟火”。

  主流经济学类比物质资本的概念,创造了“人力资本”,在学习、医疗、技能培训等领域投入的金钱计为人力资本,认为这能让劳动者创造更多产品、分得更多收入。相关文献大多集中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不甚在意折旧;少数讨论折旧的论文也主要考虑年龄增长和技能落伍,饥饿、疲劳等最日常的劳动力消耗反而很少讨论,换句话说,人力资本的重点还在“资本”不在“人”,饿了三天的搬砖工和天天吃饱的搬砖工的人力资本在主流经济学眼里没什么区别。

  物质决定意识,黑死病造成农奴短缺的记忆属于封建地主,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大吃低人权红利从来就没断过顿。美洲原住民奴工、黑奴、契约工、殖民地劳工、第三世界新城镇化人口、难民移民,只要西方人肯付出暴力或者金钱的代价,就会有精壮廉价的劳动力像韭菜一样冒出来,挤掉病弱多事的劳动力。

  因此主流经济学对基础生理需求的天真漠视并不奇怪,因为他们只需考虑“人工成本”,也就是企业主购买工人劳动力的支出,而不是工人作为一个人恢复和生产劳动力的成本。

  还好马克思把工人当成人看,劳动力的再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劳动力是消耗性的,人只有满足了吃住用度和休闲学习的需求,才能恢复在生产中消耗的体力或脑力,满足这些需求的费用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成本。

  模型的好坏不在于使用高大上的数学工具,而在于能否与经济现实相吻合。主流经济学用无数的模型和实证计量探讨为什么人工成本随着经济发展而不可逆地上升、出生率则不可逆地下降,但只要现实中的工人还需要吃饭睡觉,他们的解释就永远不可能比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理论更有力。

查看余下8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