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懂为什么要建防返贫监测系统,调研之后我也不懂了
近日,山西省乡村振兴局花费859万元采购防止返贫监测系统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面对巨额采购费,有网友指出,“拿的是纳税人的钱,在花钱更要多加考虑,要将钱用在实处,多为百姓们办点实事,这才是政府该做的。”
从政府的角度说,他们并不会认为自己采购防止返贫监测系统有什么错,甚至还觉得这样的事情引发舆论关注有些冤枉。防止规模性返贫是一项底线任务,各地政府不敢不重视,但这样的任务是不是一定要依托复杂的信息系统才能够完成,或者说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不是能够更好地完成该项工作,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
山西涉事项目招标结果公告
防止返贫监测系统能减轻帮扶干部的负担吗?好像不能
就笔者从多地调查的情况看,一线帮扶干部也同样对防止返贫监测系统很是反感或是无奈。因为这个系统的建设并没有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化的红利,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以往相关信息的登记主要在纸质材料上先完成,而后再录入系统,现在的很多工作依然要通过一项项数据的采集,才能够完成后续信息的录入。比如,多地都要求,帮扶干部和驻村干部一个月开展一次动态监测,并及时将相关数据进行系统上传,如果说以往纸质数据还可以偷懒的话,系统内的数据是否录入、是否更新,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系统本身也能够识别数据是否得到了更新。
在这个意义上,防止防贫监测的信息系统更像是对基层干部进行监督的信息工具,有个这套系统,省级部门可以对地市级部门进行排名,地市级乡村振兴局也可以对县(区)乡村振兴局进行排名,排名的工作可以持续到村一级。在确定了帮扶责任人和联系人现有制度安排下,是哪一户的信息没有更新,也就意味着是哪一个责任人的工作不到位,这会让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再次增加。
更有甚者,这个监测系统的手机应用端还自带定位功能,从系统设计的本意讲,这有助于防止数据录入时的数据作假,但大家细想想,农户的收入真有那么大的变化吗?经营性收入主要在农作物收获销售的季节才能体现,养殖业的收入也主要是在养殖的禽畜销售时才能体现,转移性收入都是银行直接对接每个农户,财产性收入几乎没有,工资性收入或者没有,或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一月一录入一更新的监测系统带给更多帮扶干部的是一种无意义感,或是浪费性劳动。
看起来一目了然,但数据也得人一项项的统计出来
防止返贫监测系统并不完善,或者说,也难以完善
防止返贫监测系统主要包含防返贫基础数据仓库、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决策分析平台、移动应用程序等。从其构成上来说,这个系统并不复杂,比如防返贫基础数据仓库扮演的主要功能其实就是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存储,比如一个省有多少脱贫人口,有多少防返贫监测对象等,这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具体信息,包括土地、人口、收入、致贫原因、返贫风险、针对性的帮扶举措、帮扶责任人、户籍情况等,最多可以有几百项。但这些基础信息在已有的帮扶工作中都已经形成电子化的档案了,新的信息系统建设如何超越已有的信息基础工作,从而形成基础数据仓库还不得而知,或者说,数据仓库也仅仅是对已有信息的集成,也是可能的。
直白一点说,一些人口中的“左”,就是“红”就是“真社会主义”,就是毛主席走的解放人民推翻大山的革命道路,这些人实际是怕被革了命,革了他们这几十年倒退脱离群众的利益,但他们又怕撕了红旗骗不住人,所以就拿左说事,可是这帮又封又殖的家伙恐怕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资本家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