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崖式跌落,所谓中产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脆弱
一
刚看到一个帖子。
大意是,某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从业于投资相关领域,收入颇丰,在上海置有别墅与公寓。但是最近公司出了问题,他的现金持在量低于十万,如果停发工资,每个月的房贷都成了问题。
这使我想起了此前看到的一个有关中产之困的帖子——一对中年夫妻,在沪二居室,45岁左右,孩子读高一。男方月入两万,女方八千,每月去掉房货,一家三口刚刚湊合。男方父母在农村,71岁了,姐姐出嫁后离婚,管不了父母。女方是独生子女,父亲没了,母亲一直在小县城独居,也70岁。三个老人身体较差。最近,他们先后打电话来,要求到上海投奔子女。夫妻俩面对三个无法自理的老人,精神崩溃,吓得傻眼了。
显然,摆在他们面对的困境是,首先,没多余的房子。若租了房子,以时下上海的租金而言,吃饭都是问题。其次,由于老人身体不佳,可能还得请保姆,而保姆费用非寻常家庭所能承受。再之,今后老人的大病医疗,也是一大隐形财务压力。
这样的帖子之所以引人共鸣,是因为它戳到了人们不愿或者不敢轻易面对的痛处,很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衔枚疾进,大量接受了高等教育、拥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涌入大城市并站稳了脚跟,继而被贴了新兴中产阶层的身份标签。但是,仅仅一个父母养老的问题,就足以让他们从中产幻觉中惊醒。
二
事实上,这只是所谓的城市中产面临的生存压力之一。这样一个看起来还算光鲜的群体,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脆弱。很多年前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一种说法,打扮得精致入时的上海摩登女子,下班后可能拐进某一个阴暗潮湿的弄堂里的家,两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我觉得,那样的场景其实是今日之中产的一种隐喻。
关于中产,人们心中有一些符合他们身份的标配式镜头。比如,他们出入于高档写字楼,在电话与电子文件之间忙碌;用熟练的外语与客户交谈;喜欢健身、美食与旅游,等等。而他们对自身未来的想象可能是,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在绿树成荫的草地上,从家里的二层小洋房里出来,看着孩子和狗在自家的后花园里欢笑打闹,妻子在一层开放式厨房正在做着美味的甜点,还约好了朋友下午一起喝茶聊天……只不过,坚硬而粗糙的现实,轻易就能将这样的幻觉撕得粉碎。
我们已经从各种新闻里看到,一场疾病乃至一轮政策的调整,都可能让一些中产打回原形,跌落到尘埃里。前几年,一篇名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看似不打紧的小小流感,却引发了重大的家庭危机。流感事件的主人公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存款,属于标准的中产家庭,但面对家人重疾一样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