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读书卷了这么多年,到底卷明白了吗?
我写这篇文章是6月8号,正值高考。今年一边是1342W人参加高考,一边又有1179W人毕业:
网传说今年连研究生毕业就业率也就33%,这还不提其他学历、阶层就业:
我也叠个甲,我今日绝不是说反对高考,要推翻高考,只是结合学生如此之卷,毕业找工作又极其艰难之现实,回过头看今日之高考,我存在质疑;高考是否就那么权威?那么贴合当下?是否有一丝可讨论空间?
在高考之前,我们的教育走过一段“弯路”:1个叫“上山下乡”,1个叫“京校外迁”。
上山下乡大多数人应该都知道,是主席自“626”指示后,把城市资源往农村投射,先让农村有“赤脚医生”把医疗先搞起来,而后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把农村教育再搞起来。
这个在主席战略里其实是2步走,先上山下乡把农村教育、医疗软实力给拉上来,紧跟着就是“43”计划,大建拖拉机厂、化肥厂,再尽快使农业迈向工业化。
即将大象关冰箱简化为2步动作。
后来北境苏联陈兵百万,美帝又在东南沿海围堵,咱们被2大阵营包围,主席统筹全局一看,各类工厂、资源全在沿海大城市,人家1个导弹抡过来不都啥都没了?
咋办?三线建设。今朝之人称为“中国最大末日战备工程”;全国按发展程度、海拔高度划分为3大区域,沿海边境一块、中原一块、腹地西南等一大块。
各省各区全都有自己战略后方;上海被打崩了,还有安徽,江浙沪没了还有两湖,两湖被打没了还有两河、两广。共和国34个省级行政区,每个地方都是1颗钢钉子,你美帝苏修就是1个个拔也得拔它个200年。
主席指示三线建设要围着工、农、教、交这几个板块发力。其中教育这块主席要求,要把1线的那些重点学校、科研机构,能动弹的有计划迁移到2、3线城市中,实在动不了的,就1分为2给拆了。
清华迁移无线电等专业,迁到四川绵阳建分校,代号“651”工程。北大迁物理系、数学力学到汉中建分校,代号“653”工程。南大迁地质、生物等5个系11个专业到桃源,代号“654”工程。
这批迁移过来的老师学生来到相对落后的异乡,也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跟当地老师学生一起设计规划,自己搬砖盖房,招生授课。
清华绵阳分校10年时间培养1000多名优秀人才,人家还把激光测距仪、数字通信系统给鼓捣出来。
北大汉中分校10余年时间为国家培养6届毕业生,共计1500名毕业生。这当中有10人是后来两院院士,有5人陆续担任了北大校长、副校长。人家还搞什么"x荧光分析仪”等课题研究,还科学创建了我国第1个环境分析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