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人碑:不能投降!因为老百姓都在看着我们
战斗在古长城,1938年,沙飞 摄
1942年,山东泰西(今属泰安)地区的抗日斗争,进入了极端艰苦的时期。
随着日伪军的疯狂“扫荡”,80%的地区沦入敌手,大部分地区变为敌占区或游击区,泰西地区党组织和人民武装转入分散、秘密状态,我党我军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年又逢大旱,庄稼几乎断收,再加上日伪军的疯狂掠夺,人民群众生活极其困难,就连树叶、草根也成了代粮的“好”食物。
时任泰西抗日督查专员公署主任的张耀南同志,当时已经四十多岁,在同志们中算是“老同志”了,又是“民主人士”出身,却和同志们一样勒紧裤带,吃糠咽菜。
泰西起义示意图
在当地,张耀南同志的威望极高。大革命时期,他从山东省立二师(曲阜师范)毕业后,就散尽家财,在当地搞农民子弟学校、农民夜校和农民合作社,一心搞植树造林、养鸡、养鸭、养蜂、养蚕,研究怎么帮助农民致富脱贫,又当过长清(今济南市长清区)县立一小的校长,是无冕的“农民大王”。
所以,炊事员有时忍不住要给老校长多㧟一点野菜粥,却总遭到张耀南的制止,他坚决要求与大家同甘共苦,并一再教育同志们不许与民争粮。
有天晚上实在饿坏了,张耀南在院子里,顺手捋了一把树叶,塞进嘴里。被警卫员看到了,实在心里难受,第二天自掏腰包,买了两个烧饼,悄悄放在张耀南的桌子上。张耀南发现后,先把钱还给警卫员,感谢警卫员对自己的照顾,接着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
“问题不在于你买的烧饼!你买走一个,群众中不就少一个吗?我们多吃一口,群众就要少吃一口!马上退回去!”
位于山东长清夏张纸坊小学校园内的张耀南同志捐资办学纪念碑
更大的考验还是生死关,日寇的“扫荡”,一次比一次来势凶猛,花样翻新,规模大,时间长,到处岗哨林立,特务成群,封锁严密,顽军也与之积极呼应,我党政军机关和地方武装遭受严重损失,党员干部牺牲更是家常便饭。
那时候,入党提干,可不意味着享受,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是牺牲时的身先士卒,面对艰难困苦,党员干部第一个上!
当然,有牺牲就有叛变,有英雄就有孱头,有人坚持斗争,就有人消极颓废,甚至叛变投敌,沦为可耻的汉奸……
这年年初,中共泰西地委委员、泰西县委书记邹靖国叛变。
搁现在,邹靖国这种人,会被群众习惯性称为“三门干部”。
泰西县委正副书记邹靖国、毕克波相继叛变
出家门进校门,离校门入机关门,整个成长过程与基层、与社会,基本处于分离状态。他们对工农群众、对社会现实有隔阂,严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难以融进群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