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萧太盛椒兰少”——主席写《七绝•屈原》的历史背景
主席在1961年秋写过这样一首诗: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屈子的才华和敢于斗争的精神——“赋楚骚”、“握有杀人刀”,是前两句的关键。
后两句,则是主席借古讽今。
为什么主席会感慨“艾萧太盛椒兰少”?
要知道,这是1961年!
国内外在此之前,发生了这样三件事:
第一,一线领导同志的头脑发热和主席的极力纠“左”。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运用一切人类先进成果、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击官僚主义以保证群众当家做主的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确立了!但是理解总路线的人少之又少——主席强调的是实事求是的总路线,但是一线的一些领导同志偏偏头脑过于发热,不听主席言。
早在成都会议,主席老人家就讲:“凡是根据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能办到的,就应当多快好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但办不到的不要勉强。现在有股风,十级台风,不要公开去挡,要在内部讲清楚,把空气压缩一下。压缩空气不是泼冷水,而是要把事情办得扎实一点。要去掉虚报、浮夸,不要争名,而要务实,要有具体措施。”(《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三卷):第319页)可见主席的实事求是。
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指标都是集体表决通过,当时全国干群都有快速强国的情绪,而且大家都着急、主席也着急的时候,主席还比其他一线干部还要冷静、理智得多。主席不是封建皇帝,没有独裁决定权,他也要服从多数,多数决定之后他也要按着集体的决定办。一提到指标就直接定义为完全是主席个人的责任,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当时主席已经尽力去强调了注意实事求是、反对不扎实的浮夸。
关于反对粮食浮夸,主席也是坚决的。“我同意赵紫阳同志的意见,早造每亩能收三百斤已经很好,比去年的二百斤增长百分之五十,何况还有三百五十到四百斤的希望。原先的八百斤指标是高了,肥料和深耕两个条件跟不上去。这是由于缺乏经验,下半年他们就有经验了。”(《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三卷):第382页)
主席原则性就是这样的强——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对干部则是严格要求。
农民和主席讲万斤,主席不置可否,不当面揭穿。干部一和主席讲万斤,主席立刻痛批:“万斤?堆也堆不起来!”
于是乎,郑州会议、武昌会议、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庐山会议,主席反反复复强调不要浮夸风,不要“放卫星”……
甚至在《党内通信》,主席直接告诉中基层干群:“包产一定要落实。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吹上八百斤、一千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已,实在办不到,有何益处呢?又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不可能的。”(《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党内通信》)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