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 京校外迁:60年前毛主席差点把山河大学变成现实
又到一年的高考季。
2024年高考报考人数再创新高,突破了1300万,这对“山河四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考生而言是更加不利的消息。
去年高考结束以后,“山河大学”的概念突然在网上流行,看似在玩“梗”,实际上反映了“山河四省”学子对获得更加公平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望。
不仅仅是山河四省,而是中西部绝大部分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由来已久。事实上,毛主席早就60年前就曾试图改变这一状况,只是改变的进程在后来被打断了……
上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周边出现了严峻的局势,东面和南面被美国军事势力重重地包围,北面和西面又面临苏联的巨大压力。
面对两大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威胁,毛主席在1964年8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这次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由此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序幕。
按照毛主席指示的“精心研究,逐步实施”的原则,三线建设围绕工业、国防、农业、教育、铁道、城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方案,其中对于教育和科研的要求是:“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
三线建设的出发点是应对国际紧张局势的被迫选择,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为我国西部地区、内陆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保障,在当时为缩小“东西差别”,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差别”做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毛主席“大学也要办三线”的指示,1965年初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下,清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几所高校率先实施三线建设,内迁关系国防和科技尖端的专业到边远的内地建立分校。
清华大学外迁无线电系等专业,选址四川绵阳建立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蒋南翔亲任分校校长,代号“651工程”;
华东化工学院外迁化工等系部,选址四川自贡建立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代号“652工程”;
北京大学外迁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选址陕西汉中建立北京大学汉中分校,代号“653”工程;
南京大学外迁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生物五个系11个专业,选址湖南桃源建立南京大学中南分校,代号“654”工程……
因为种种原因,“654”工程胎死腹中,南京大学中南分校的校址变成了中国兵器工业国营五六一八厂,而其他三所分校得以成功筹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