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铮送外卖,中产惊悚片
今年暑期档的影院显得冷清,23年暑期档电影票房有206亿,截止到8月21日,今年暑期档票房才达到105亿,余下十天将上映的片子从宣发势头上看也很难掀起多大波浪。
几部在短视频端宣发下了猛料的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收益都很差。最明显的就是乌尔善的《异人之下》,一系列的预告、特辑和走秀视频堆叠,有段时间甚至能让人察觉到有些《热辣滚烫》宣发的熟悉感,打开任何视频软件都会立刻跳出。最开始宣传重点是在“还原原著”上,之后又集中到演员魅力和“女性力量”方面,讽刺的是,到最后不仅1亿多的票房不能回本,多数路人无感、一众原著粉丝不满,回旋镖吃到饱。
陈思诚的野心之作《解密》按说无论题材、制作体量和演员选择上都看上去很稳,但从影评反馈上看,影片如果让观众感觉到在模仿好莱坞名导时的不成熟不自信,感受到导演的个人“自恋”,那么再精致的包装也会统统破功。倒是宣发相对较少的《从21世纪安全撤离》、让人眼前一亮,本是已经过气的青春类型片剧本,但李阳的风格化处理、以及灵活老练的流行文化挪用让这部电影充满先锋性,也因为这种先锋性导致口碑也两极化。
最具现实话题性的是《逆行人生》,影片口碑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一群有钱人演穷人,然后一群穷人花钱去观看。也有人认为把摄像机对准底层值得表扬。
带着对徐铮拍什么都是精英男性中年危机的刻板印象笔者也进了影院。看完感觉,刻板印象依然有效。这部电影里的徐峥,符合他在《人在囧途》以来一贯的银幕典型形象,还是一个有些中年危机的白领中产,如何在意外中遭遇“底层人”和“底层生活的逻辑”的“奇遇”故事。
影片更像是社会热点拼盘串烧,带观众在情绪中狂欢,尤其是影片高潮部分,男主为了成为当月“外卖单王”在嘈杂迷幻的夜店视听效果里寻人送外卖,离观众的爽点确实近,但离现实也足够远。
和英国老牌左派导演肯洛奇19年《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对相似议题的深刻呈现相比,《逆行人生》显然不是现实主义电影,被没进电影院的评论者说成“消费苦难”也并不算过分。确实我们的观众已经太熟悉中国商业电影整体上的文化惯性,中产审美趣味与视角下的底层多数只能是无力等待救赎的可怜人。真正能用视听语言拍出劳动美、拍出现实困难里人的纠葛和主体性的电影,能用新的叙事技巧讲述劳动者叙事的电影过于难得,难得到我们的观众已经不再奢望。
影片里主角的困境,基本上是把当前典型的中产焦虑打包了一遍,掏空六个钱包买的大房子即将断供,女儿升学国际中学需要学费,老父亲突然脑血管疾病手术费用,后续康复中心需要费用,而这一切的希望支柱——男主的大厂工作也撞上了高龄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