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博士混入外卖骑手团8年,逼得平台改算法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中国每天会产生超一亿外卖订单,
这意味着会有一亿多次外卖骑手配送,
依托平台算法的零工经济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020年《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
引起社会轰动,倒逼平台算法改革,
其中援引三篇学术研究,
来自80后中国社科院学者孙萍,
外卖骑手研究,也从边缘议题成为“显学”。
2021年,“美团”向全社会
公布骑手配送时间算法,接受公众监督,
算法伦理与平台劳动者权益问题进入公众视野。
孙萍在参加学术会议
孙萍是港中大博士,
一个“e值99.9%”的青年学者。
过去8年间,
她和调研团队走访中国19个省份,
也深入县域,采访了三百多位外卖骑手,
最终将她的田野调查出版成《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一书。
8月,一条在北京社科院大学和她聊了聊。
自述:孙 萍
编辑:陈 沁
孙萍在北京街头做田野调查
我2017年开始做外卖骑手研究,那一年我刚刚入职社科院,赶上了外卖发展蓬勃的时期。有一段时间补贴大战,花10块钱就能买一个肯德基全家桶,骑手送一单比如10块钱,平台再补贴10块钱,一单可能能挣20块钱,也出现了很多媒体所说的外卖小哥收入过万的情况。
看到街上来来往往奔跑的骑手,每个人边跑单边拿着手机,也是一种技术化的劳动,我就觉得骑手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议题。
在道路上和出租车竞速的外卖骑手(摄影:譜訴)
做田野调查,一开始挺难融入的。最初在我们学校旁边的一家粥店,到了饭点我就去蹲点,粥店老板发现我总是在那儿抓骑手,但不在那吃饭,就把我赶出来了,后来我就意识到我应该在那儿吃饭,再去门口和骑手聊天。
跑外卖的人五花八门,70%是农民工群体,和他们聊天不能太过正式。有一次我们的学生去跟一个师傅聊天,开场白是:“我是来自中国社科院的学生,想对您进行一个访谈。”师傅吓得从椅子上掉在了地上,迅速跑掉了。
后来我们转变策略,先上去跟骑手搭讪一下,比如问问他今天跑了多少单,距离感就会很快拉近。有一些骑手其实挺有倾诉欲,我们的友谊会持续很久。
孙萍和她的骑手朋友强哥
我们采访了有三四百位外卖骑手,有农民工、创业失败的老板、负债的个体工商户等等,境遇各不相同。还有大学生和白领,前者主要是做暑期工,后者则是想通过跑外卖体验生活。
我们去调研骑手,问他们,“你为什么跑外卖?”给我的反馈都是,“我想先过渡一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