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的诺贝尔真经,还能取多久?
今年的诺贝尔奖,个个都挺难绷的。物理给了神经网络之父,化学给了研究人工智能计算蛋白质结构的,文学奖给了韩国作家韩江,和平奖给了日本核爆受害者团体……经济学奖争议算最小,然而又成了光速回旋镖。蹭热点没有说服力,想搞点狗哨又被打脸,最终哪边都不讨好,反而开始让人们觉得诺贝尔奖是不是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
也或许,是这个已经有124年历史的“人类桂冠”,在当下这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中彻底迷失方向了。
挨个吐槽下吧。
物理和化学奖allin AI
物理和化学奖在今年重仓AI确实难免有瓜田李下的嫌疑。今年的大背景,是由chatgpt4.0掀起的大模型热潮由于实际效果,应用落地,盈利前景等问题迅速降温。典型的比如SORA,一开始吹的热火朝天,结果迟迟不落地,反而被中国的可灵甩在后面。
然而AI概念炒作是不能停的,在欧美已经开始有很多实质动作放弃环保政策的当下,AI可以说是欧美科技企业相当一段时间内唯一的大风口了。十一期间,趁着OPENAI的RealtimeAPI发布又被硬炒了一波,微软、软银和英伟达等公司对OPENAI的再一次大额注血终于跌跌撞撞地完成了。
AI在今年预期转冷不光是AI本身的问题,也是美国的问题。从美国目前的情况看,未来某一天,AI在在美国撞上电力墙并不是开玩笑,马斯克之前关于美国电网的警告可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美国现在的情况是,计划一个比一个雄心勃勃,比如今年6月份,美国能源部长珍妮弗·格兰霍姆说为了应对AI增长和气候保护需求,到2050年有必要再建造200个核反应堆。然而现实很讽刺,美国在的基建能力以及审批新核电站在程序上的高难度,让任何大基建的构想看起来都不乐观,以至于微软前段时间为了AI电力需求搞出了重启三哩岛的幽默操作。
有人会说了,东大不缺电啊,东大AI现在也蓬勃发展,西方不亮东方亮嘛,AI前景还是乐观的。问题是,东大的AI能算AI吗?符合政治正确吗?东大的APP、手机和电动车都能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东大搞的AI那不得让底特律变人成为现实?
在中美之间问题没得到彻底解决之前,AI在未来的发展确实就会陷入这种尴尬境地。在新一轮融资后,OPENAI的估值已经达到了1500亿美元,这和其盈利能力的差距是巨大的,不少市场分析者已经在警告泡沫。想维持住这个大泡泡,炒作就不能停。10月2号完成融资,8号物理学奖揭晓,在争议之外引人联想再正常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