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将步入“全民弱智”时代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
哈哈,这个真好笑,哎哟,那个还挺有意思。
一不小心,三个小时过去了。
合上手机,我们总免不了有点自嘲:“今天的时间,就这么没了。”
短视频,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最近,新加坡的教授郑永年就提出,它可能让我们步入“全民弱智”的时代。
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细想之下,却不得不承认它戳中了我们的某些“痛点”。
1、短视频的吸引力:停不下来的“赌徒效应”
短视频的成功,靠的不仅仅是搞笑的内容,背后还有一整套精巧的算法机制。
这套机制会捕捉我们每一次停留、每一次点击,悄悄琢磨出我们的喜好,并投喂给我们“刚刚好”的内容。
喜欢萌宠?那就刷萌宠到停不下来。
对健身感兴趣?每条都像量身定制。
但我们真的在“学”点什么吗?
可能更多是“看”,很少是“思考”。
一条条刷过去,看似花样繁多,其实被困在了自己的“信息茧房”里。
我们自以为视野开阔,实际上每个人都被圈进了不同的“碎片世界”。
2、为什么短视频让人“变笨”?
-认知被局限
短视频为我们定制的内容,往往单一重复。
你喜欢的,它给你更多;不感兴趣的,它直接屏蔽。
这就像盯着一个窗户看风景,其他的世界,慢慢淡出了视线。
-知识碎片化
刷短视频,常常是一眼扫过,看了个热搜标题就自以为懂了。
短暂的快感背后,留下的是空虚与茫然。
我们在获取信息,却没有真正理解和思考。
-耐心被蚕食
习惯了短平快的内容后,稍微复杂一点的文章、视频就让人觉得“太长了”。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看公众号的人越来越少了,仿佛失去了阅读长段文字的能力。
久而久之,我们的思维变得急躁,连几分钟的专注都显得奢侈。
-情绪变得极端
短视频的评论区常常火药味十足,稍微争议点的话题,都能引来情绪化的争吵。
正如网友的一句评论:“短视频已泛滥成灾,变成了某些人愤世嫉俗、造谣传谣、泄私愤、攻击他人的阵地和舞台。”
网络让个体迅速融入群体,而群体往往缺乏理性思考。
我们更容易被情绪裹挟,而不是以事实为基础,形成独立见解。
3、短视频真的有“原罪”吗?
其实,我们不能把全部责任都推到短视频身上。
说到底,它只是个工具。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用它,以及我们如何保护自己不被工具“反噬”。
-教育引领
根据人口普查,我国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8亿。
正是这一群体成为了短视频的主要受众。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