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基督教佛教兴起对欧亚地区竞争力的影响之·自序
【编者按】张文木教授著作《基督教佛教兴起对欧亚地区竞争力的影响》,连载于《太平洋学报》2013年第8、9、10、11期,后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受到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现经作者授权,分篇选发有关内容,以飨广大读者。
地区竞争力本质上是体系竞争力。古代欧洲与亚洲地区的竞争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罗马体系和中华体系此消彼长的关系。基督教和佛教分别在欧洲和亚洲平行兴起是影响古代欧亚大陆政治变化的重大事件,它对后来欧洲和亚洲政治结构的形成及地区竞争力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以纪元初基督教和佛教在欧亚兴起为视角,比较研究东西方两大体系这段以千年为刻度的此消彼长的历史,并以地区竞争力作为比较参数。
作者认为:一个中心为“忠”、两个中心为“患”是古代东西方政治及其表现的鲜明特点;严重的政教二元冲突是造成中世纪欧洲地缘政治破碎化的关键因素;分封的世俗王权和集权式的教权二元内耗,使欧洲从近千年的罗马统一时代进入到中世纪“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千年乱局;由于中世纪中国比较好地解决了政教矛盾,其政治则从“五胡乱华”式的诸侯割据转为高度统一且有巨大包容力的结构,中华体系由此成为中世纪世界文明的重心,亚洲由此也进入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夏体系。
自序:“神自身在地上的行进,这就是国家”
公元初,基督教和佛教在欧洲和亚洲并行兴起且对古代欧洲和亚洲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造成古代欧洲和亚洲地区竞争力优势的西东对置。
研究这段以千年为刻度的欧亚地区竞争力此消彼长的历史演变,总结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有益的。
天下所有能成为“问题”的宗教多不关乎学理而是关乎政治。黑格尔说“国家不是艺术品”[1],这就是说,国家并不是用来欣赏和把玩的思辨理趣,而是被用来保障人民生死存亡的公器。如果不涉及国家权力,仅作为文化权利存在的宗教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为“问题”。
历史经验表明,宗教问鼎国家权力或试图在国家之外另立政治中心,其政治后果都会危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福祉;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国家和地区长时段的大分裂和大动乱。
汉代哲学家董仲舒说:“患,人之中不一者也。”[2]用通俗些的话表述就是:一个中心曰“忠”,两个中心曰“患”。这个思想贯穿本书,是理解全书主题的红线。
与古罗马时代的版图相比,罗马之后的欧洲地缘政治版图碎片化的结果,可归因于欧洲长达千余年愈演愈烈的政教二元对立和冲突,而这种冲突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10月24日)签订后又以主权的名义合法化: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