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大循环:经验的本体性与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的发展中的大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当前中国GDP总值世界第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世界第一。当中国正处在史无前例的快速变迁与转型时期。这些因素决定了当前中国社会科学必有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中国现时代需要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现时代也有能力滋养壮健中国社会科学。我以为,中国社会科学需要经历一个革命性的阶段,将主要来自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与中国经验结合起来,建立基于中国经验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社会科学,是当前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学科的使命。总体来说,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界缺少这样一种使命感,尤其是高校这一社会科学主力军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语境下,越来越倾向将社会科学研究重心转向与国际接轨,甚至将在西方主流期刊发表论文当做了主要目标,忽视了社会科学所具有的时空条件与时代背景。

  当前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与结构,经历数百年发展的西方社会科学也已经比较成熟,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相对成熟的西方社会科学,使得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工作变成了小修小补。革命性的社会科学大厦已经建立了,带有补遗性质的各种具体理论和研究方法,将西方社会科学装修的更加精致完善。当然,西方社会科学派系众多,诸家之言相互竞争,而非有一个完全一统的西方社会科学。不过,西方社会科学相互竞争的诸家之言都有诸多不言自明的共识、前提和预设,这些不言自明的共识、前提和预设与西方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与西方国家所处特殊时代条件和时空定位紧密相关。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高大上”的标志是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主流期刊发表论文。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各学科,过去几乎没有中国大陆学者在美国主流期刊发表论文,最近十多年情况大为好转,尤其是经济学家频频在美国最好的经济学主流期刊发表论文,大陆社会学和政治学学者也开始有在西方主流期刊发表论文的好消息。而中国各高校在评价教师研究水平时,以及在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时,SSCI期刊就自然成为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了。

  能在西方主流期刊发表论文当然很重要,也很好。但是不够。因为要在西方社会科学主流期刊发表论文,就必须接受西方社会科学的共识、前提和预设,就必须进入到西方社会科学语境里面。经验可以是中国的,要回应的问题却是西方的。有人形象地打比方,要在西方主流期刊发表论文,就得在西方社会科学已经建成的大厦里面找有无哪个窗户还有一块玻璃没有按上,若有没有按上的玻璃,就写论文去按玻璃。尤其是有了中国经验,进入到西方社会科学大厦里面,就容易找到哪些窗户还没有按上玻璃,就可以用中国经验去安装这块玻璃,就可以进一步完善西方社会科学的大厦。一块玻璃安装好了,再找还有哪块玻璃没有安上,就再去按玻璃。写了一篇论文,然后再另找点子来写论文,来弥补西方社会科学的欠缺。

查看余下7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