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征路:出发点与落脚点
01
最近网上有两篇东西值得特别留意:
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明确表述,“就是科学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什么?就是历次党代会报告明确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这些都是公之于众一以贯之的庄严宣告,并不是秘密。
为什么到了《回顾》与《实录》里说法就不一样了?
原因是在他们看来,他们才是改革开放的设计师,现在的一切都已经偏离了他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03
先看《回顾》。
文章貌似在文艺文化领域里作断代史梳理,把40年分成几个10年,其实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我在《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1997年英文版,2014年中文版)里把这个当代文化史上的阶段放在“现代主义”的总标题下分析,并不是因为80年代的文学、艺术、电影和学术思想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主义运动中取得了何等成就和地位,而是试图借助现代主义—现代性—现代化这个分析框架对一个历史转折时代作一番总体性的描述和分析。”
他说:“如果现代化指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技术变革和社会经济层面上的变化,那么现代性指的是与这种物理上的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经验,包括法律制度、社会组织和行为规范;而现代主义或现代派则是基于这种物质环境变化和社会历史经验基础之上的‘文化愿景’、精神面貌和风格创意。”
这样一来,在中国文坛闹腾了很多年的“现代主义”究竟要表达什么就很清楚了,尽管他也承认这些作品成就不高。
其实类似的论调,在他之前就有多个美国学者表述过,比如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等人。2011年7月张旭东在上海大学开会的时候,就表达过现实主义文学没有当代价值没有地位的看法,这个观点当时还引发了争论。
那么,为什么今天又要老调重弹呢?
原因是他们发现经过这些年的忽悠,殖民地心态和文化自卑心理尽管喧嚣一时,但放在中美两国矛盾升级的大背景下看,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并没有丧失社会主义记忆,忘记国家尊严。
他们解构历史的同时,也解构了自己。
他们着急上火了。
04
精神生产领域如此,物质生产领域也是同样。
这事怎么看都像是一次高级黑,仔细琢磨其实不过是50人论坛的一声开场戏,就如同《苏三起解》前的那一声“苦啊——”
难道主流媒体一致性地对法律概念集体失忆吗?当然不是。
05
有意思的是,被称为中美关系设计师的佐@立@克在这个时间段也向中国发出警告。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