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曹征路:他用公众号为我们讲述真实的中国革命

2018-07-15 14341 0
作者: 张凯旋 来源: 土逗公社

  曹征路是知名作家,深圳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当过知青、军人、工人、干部。他的小说《那儿》《问苍茫》《民主课》等在海峡两岸曾经引起过广泛的关注,通常被认为是当代现实主义和底层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2017年,题为《重访革命史,解读现代性》的系列文章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连载,持续到今年上半年才完结。作为他以往小说与评论文章的读者,在欣赏学习之余也不免好奇:为什么素来以小说关注底层的作家开始重谈革命史?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突然推出这样的一个系列?又为什么看似相同的事件和立场,它却带来与正统革命史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与曹老师的访谈。

  

(一)在公众号书写革命

 

  《重访革命史》在题材和篇幅上都是一个大工程,您当初的写作动机是什么?

  当小说已经不能解决当今社会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的时候,我觉得纯粹小说写作已经没劲了。我出去跑了一圈,到武汉跟几个朋友见面,其中老田(注:笔名,民间历史研究者)就建议说党史和军史方面有很大的“油水”可以挖一挖。对我来说呢,既不是完全不了解,也不是了解多少,这样就需要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读一些书,有一些地方跑一跑,思考一下问题。

  思考最集中的问题仍然是意识形态上一个重大的分野,那就是八十年代以后我们国家的主流学界一个主要的话语就是关于现代性。他们理解的现代性就是按照市场经济格局、生产关系建立起的一种现代性叙事,那就是认为西方欧美国家的模式就是现代国家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则是传统的、反现代性的。建立起这样一种叙事逻辑后,各个学科都沿用了它,文学艺术也不例外。我要做的工作实际上就是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现代性?以往欧洲哲学的代表人物,他们讲的现代性究竟是什么?最后发现他们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能笼统地说它是时间性的、对于未来趋向发展的一个模糊界定,甚至是自相矛盾的。那么我的问题就来了:我们中国这段历史是不是现代性?革命有没有现代性?革命的现代性为什么被忽略了?所以我的题目是《重访革命史,解读现代性》。

  在这个过程中,过去认识不深的一些历史事实开始进入,通过对这些历史事实的梳理,我发现共产党的这段历史中间,他们一直追求的就是现代性。无论是中央苏区,还是后来到延安,还是围绕建国时期夺取政权搞的那一套,其实都是现代性;甚至按照安娜·露易斯·斯特朗的说法,那是比美国的民主选举、一人一票更加民主的一个方式。那么这个问题就来了:现代性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慢慢我得出结论:我认为它是空间的、是时间的、是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发展的,而最重要的是人民性的。把握了人民性这样一个历史要求,实际上就是把握了历史的趋势;谁能坚持人民性,谁就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现代性。当然得出这个结论的 过程中有很多反复,有想不通的问题跟别人探讨,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看法。

查看余下8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