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股份制”并非厉以宁的“版权”,而是世界银行的建议
据说有官府机构要把厉以宁评为先进意识形态工作者,这个事情最好是别干。毕竟任何事情都是利弊互现的,这个事情真干成了,也许有其不为庸众所知的好处,但落在普通草根民众眼里,此事负面效果绝对巨大。
在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界,厉以宁以“厉股份”著称,知名度跟“吴市场”不相上下,堪称主流经济学界的土鳖双星。据吴市场的学生周小川在武大讲座时称,吴市场等人自认为是“整体改革协调学派”。双方关于改革指导思想分歧的真实内涵,据在美国任教的北大学子李民骐解读是这样的:厉以宁主张“先私有化再市场化”,而吴敬琏则反过来主张“先市场化再私有化”。而厉以宁本人,在多个场合表现谦虚,说董辅礽才配得上“董股份”的称号,应该说,厉以宁先生有节制地对“淌来之誉”明确表态,很值得表扬。
不过,根据当年与“股改”主张进行公开争论的马宾老同志考据:股份制既不是董辅礽的原创,更不是厉以宁的“版权”,而是直接来自于世界银行的建议。由此看来,各路主张借壳股份制推销私有化主张的大腕,都不过是“华盛顿共识”的宣传员而已。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坏的考据,在阶级分析法被彻底否定之后,中国已经有很多人愿意宣传和信服共济会统治世界且带偏中国的结论,不知道马老这个考据成果,会不会被人引用来证明共济会在中国如何起作用的证据。
记得大学毕业那年,厉以宁先生的学术专著《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一书出版(1990年),看了厉大教授在前言中间的自述,顿时感到为学当真不易。厉大教授在前言中间说,有且只有这本书,才算是真正代表他本人学术观点的著作,此前的各种写作充其量是些东拼西凑的教材而已,而那一年厉以宁先生已经年届花甲了。在这本书里,厉以宁从政府、企业、市场三者关系来分析,在经济非均衡条件下,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十分突出。主张加速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造,发挥政府在商品市场配额调整和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中的主导作用,使中国经济逐步从非均衡状态转向均衡状态。更为有趣的是,书中说因为非均衡的存在,中国经济也有陷入美国“滞涨”的可能性,这也需要通过推进改革去加以避免。
应该说,厉以宁的论证方案并不独特,而是体现了主流经济学界的平均水平和共同旨趣所在。不管是熟谙西方经济学术的海龟如林毅夫辈,还是前朝遗留的土鳖大腕,在1980年代早期的经济学生涯中间,都异口同声地指责前朝“做事不密”,对劳动者和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因此,改革的唯一方向就是强化对个人和企业的激励和约束。应该说学界主流的一致性,高度耦合了邓小平有关强化责任制的改革设计,同时也完美响应了《人民日报》关于“大锅饭养懒汉”的宣传口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