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再谈国家公祭日:“失败悲情”与“胜利豪情”


  01

  这些年来,关于“国耻日”的纪念忽然多了起来。

  最隆重的,当然是12月13日的“国家公祭日。

  每年到这一天前后,主流媒体上、网络上,都会看到“勿忘国耻,珍爱和平”一类的口号。

  只是从没有人严肃地指出,这个“国耻”是民国的国耻,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耻。

  

  02

  对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做一番认真的辨析是有意义的。

  近代以来,所有我们今天谈论的“国耻”都是在晚清和民国时代出现的。

  但中国遭到西方列强入侵和烧杀抢掠,这并非中国的耻辱,而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耻辱。

  火烧圆明园,永远是法兰西和英吉利这两个殖民强盗的耻辱;南京大屠杀,永远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耻辱!

  他们都在人类文明面前犯了罪。

  中国的耻辱在哪里呢?

  在于不能保护自己,战胜侵略。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反动,基本上是每战必败,每败必割地赔款。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割让香港;甲午战争失败,割让台湾;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北京被占领一年多,赔款四亿两五千万两白银,这些都是国耻。

  民国时期甚至更糟糕。

  国军不能保卫首都,导致南京沦陷并发生大屠杀,这是国民党政权的奇耻大辱!

  两次世界大战民国都是战胜国,但都受到战败国的待遇,领土和主权都蒙受重大损失,就更是无以复加的极端国耻!

  所以,晚清和民国,国耻日多的纪念不过来。

  纪念国耻,目的就是为了“知耻而后勇”,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雪耻,杜绝出现新的国耻。

 

  03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没有纪念过国耻日。

  为什么呢?

  因为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深信已经制度性地、永远地消除了产生国耻的根源,我们对战胜帝国主义未来可能发动的侵略充满了信心!

  正如彭德怀元帅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所言:“帝国主义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

  今天,重新出现纪念国耻日的高潮,是不是意味着“失败悲情”已经悄然取代了“胜利豪情”?

  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再像前三十年那样充满了必胜信心?

  甚至隐隐暗含着对新中国制度成就和军事成就的否定呢?

  

  04

  13日,关于国家公祭日的种种纪念活动,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所担心的那样,已经完全失焦了。

  由于纪念的重点在于渲染悲情,传递伤感,由于对腐败无能的国军做了完全正面化的表述,由于完全遮蔽了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对抗日战争胜利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纪念活动所强化的,只是民族失败主义情绪,甚至是绝望情绪!

查看余下4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