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70年代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教改(不少巧合)


  最近一些年,教学改革的话题铺天盖地,新名词层出不穷,新花样应接不暇。新工科,翻转课堂,精品课,资源共享课,云课堂,雨课堂,金课,水课,木课(MOOC),等,名堂搞尽。

  为什么要这样搞?专家说,这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让师生一起把课堂搞活。另外,还要求把基础理论与各专业课做到有机结合,提倡新工科,新文科,等等。

  效果达到了吗?本人不做结论,希望年轻的学子们去评价。花样不等于效果,形式不等于效率,改革不等于改变。如果所有的操作都是围绕着钱来转,都是围绕着课题转,不是围绕着学生转,不是围绕着效果转,那最后只有一个目标可以达成:热闹。

  在对七十年代教育做介绍之前,本人很想说:

  高考暂停,对中国人才培养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导致后期人才供不应求,断层现象明显,这是个大结论。但是,这并不表明那十年高校处于空转状态。某些年轻人,受后期教育影响,以为中国高校在那十年不招生,不搞教学,被误导了。那个十年,招生质量在下降是实事,但教学改革仍然有其鲜明的特点,不少地方,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并非一无是处。很多高校写校史时故意删掉这十年是不对的,没有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

  下面,我把七十年代初部分大学教学改革的小环节给大家做个介绍,选几所名校,再加一所名气不大的院校,也许多少有点启发作用(方任号里的棕色字体内容是本人的理解):

  ★★北京大学教学改革

  北京大学文科专业。三分之二时间在课堂学习专业基本知识,三分之一时间师生一起下工厂,去农村,带着课程,结合实际进行专题调查。历史系考古专业,老师带学生与北京文物管理处合作,参与京郊西周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房子、烧灶、陶器、窑穴等重要古代遗迹和遗物,接受田野考古训练,不搞“书本上考古,黑板上种田”。哲学专业,每个年级有150名师生,分别安排到西城区工厂、商店、首钢、发电厂和街道进行实践教学,结合生产管理,跟群众交流心得,写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摘自《文汇报》1973年1月5日)

  北京大学基础课。1966年之前,北大理科学生学制为六年,基础课学习四年,烦琐庞杂,学生负担过重。改革后,既重视了基础课,又保证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基础课要为专业课学习做好准备,专业课要尽可能为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提供条件。比如说,激光专业,数学课必须配合电阻电容充放电电路的“暂态过程”讲微分方程,电学课讲充放电规律,数学课要讲清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等等。为了保证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交作业、实验报告和实际训练总结。【这不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新工科”教学改革吗?】

查看余下7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