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
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是发展地摊经济。
摆摊本来不是新鲜事。
清明上河图之中,大量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显示出宋代开封的繁华。
摆摊成本低,经营灵活,可以随着人流设定销售地点,但是难免风吹日晒之苦。
经济条件比较好,利润比较高,商品比较娇气的商人,一般开商铺。
清明上河图之中的商铺包括并不限于药铺、檀香铺。
水浒传之中,武大郎挑担子沿街叫卖,给了西门庆、王婆可乘之机。同样沿街叫卖乔恽哥因为王婆垄断西门庆的生意,愤而向武大郎告奸。
摆摊经营需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又需要以市场不发达,商品流通网络不健全为条件。
直到解放前,沿街叫卖仍然是城市贫民重要的经济来源。比如,《茶馆》里旗人常四爷买菜,《红灯记》小铁梅出门卖货。
解放以后,沿街叫卖在大城市沉寂了很长时间。一方面农村富余产品由国家收购,主要商品副食供应由国家完整的商业链承担,没有富余的商品;一方面城市就业相对充分,没有富余的劳动者。
当然,那时在农村还有集市。
地摊经济再次复苏是在1978年以后。最初是一些农民进城买富余农产品。
后来一些城市居民或流动人口主动加入摆摊贩卖为生的行列。赵本山、巩汉林的小品《如此竞争》,黄宏、宋丹丹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姜文的《本命年》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赵本山卖小报,巩汉林卖十三香,黄宏、宋丹丹弹棉花,姜文贩卖牛仔裤。
当时,国家正从以重工业产品为基础计划经济向以轻工业产品为需求市场经济转型,重工业产品相对丰富,轻工业产品相对不足,转型生产民用消费品的企业也缺乏销售网络,天时地利人和,给摆摊贩卖者提供了创业的空间。
这个时代的摆摊者是主动加入贩卖大军的队伍的。这些人没有什么资本,但是因为消费品不足,所以生意红火。他们以摆摊贩卖为生,相对拿工资的工人和种地的农民而言,生活质量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日子过得很滋润。
这些人的存在一方面缓解了城市消费品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实现自我就业。
另一方面,一些无法进入正轨国营商业渠道的假冒伪劣的产品,也通过地摊的渠道销售了出去,一些生产劣质消费品的民营企业通过这个机会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地摊经济发达,一方面需要存在旺盛的消费市场,一方面竞争对手较少,一方面市场中不存在大资本垄断货源、运输渠道等情况,一方面所处城市要具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条件,一方面不能有更便捷的经营手段与地摊竞争。只有这几条都具备,地摊经营者才可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