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麒元:曾助美国盛极一时的“经验”, 政治局罕见叫停
【导读】近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经济工作,首次明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引发各界关注。在资本扩张方面,美国无疑是最为典型的国家,本文作者认为,透过现象看本质,21世纪以来美国的发展变化就贯穿着鲜明的资本逻辑。美国经济学主体源于奥地利学派,其对“自由”的过度崇尚,对新经济的理解不够,导致其出了方向性问题,中国有必要引起注意。作者认为,新经济的纷杂现象背后,本质问题是“兼并”。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外部压力减轻,金融资本崛起,一度使美国重新繁荣,但随着金融资本兼并、吞噬产业资本并向数据资本转移,美国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出现严重扭曲,社会问题愈演愈烈。中国对此不可不慎。历史中国曾饱尝“兼并”之苦,在当前新一轮资本集中过程中,中国已经意识到金融失序的风险,并已开始应对。作者指出,客观而言,一定程度的资本集中有利于规模效应和高效发展,但须切记,制度扭曲不是常态,面对新经济崛起和数字资本垄断,必须从道德和社会均衡的角度统筹思考解决兼并问题。
讨论美国问题,我们离不开美国的经济学家和美国的当代经济学。美国经济学的主体源于奥地利学派。1840年到1940年,德国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进行了百年论战,奥地利学派和历史学派截然不同,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对立的。二战期间和二战结束之后,德国的重要的经济学家前往美国,其中代表人物的基本上是奥地利学派,构成今天美国处境的重要思想源泉。
奥地利学派有两个地方出现了方向性问题,对中国的意义非常重大。
一是对道德的解释。奥地利学派始终在道德解释里边将“自由”放在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奥地利学派的学者是贵族,不关心底层,高度关注特定利益阶层、特定人群的自由,他们曾经毁灭了他们的祖国——奥匈帝国,因此以世界人自诩,但缺少了对人类各阶层整体的无缘大慈,缺少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注。
中国古代不讲自由的概念,因为自由这个概念是相对的,一部分人的自由可能就是另外一部分人的不自由。中国人的道德评说里,自由不是第一位。中国的道德里讲的是人,和德国历史学派更相似。德国历史学派承袭基督教新教伦理,部分吸纳了马克思的学说。在道德解说上,德国历史学派考虑在自由、民主与国家主体性、人民主体性之间寻求平衡。德国历史学派的最后一位掌门人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Wilhelm Erhard)后来是西德第二任总理。他在西德建立的时候任第一任内政部部长兼财政部部长。联邦德国没有接纳美国人在经济方面,特别是在经济制度上的建议。西德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现了德国历史学派的思考。
是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没落阶段,修补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大补药偏 方。基本是灰社制说唱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笼子里看是正确的。
中国不能从封建制度近千年的维稳,造成四、五百年的封建制度大落伍 中,走向社会制度连跳,再滑到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维稳的马屁后。总想当马屁后是没有出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