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透支社会的来临

2021-01-08 9780 8
作者: 吕德文 来源: 南风窗

  如今,一个可以称之为透支社会的形态在中国已然形成。

  如果说过去的社会运行是以生产为中心,量入为出是基本的生活逻辑的话;那么,今日的社会运行是以消费为中心,量出为入主导了人们的生活逻辑。

  几乎每个人都在透支自己。

  年轻人为了提前消费,享受想象中的中产生活,背负一身债务。中老年人为了让年轻人生活得更好,能够维持因住房、教育等催动的都市生活方式,也在透支自己的劳动。过去是赚钱过生活,现在是赚钱还债。

  人们普遍认为,用自己赚的钱来买车、买房、旅游和社交,“很傻”。

  一个精明的生活方式,就是用金融机构的钱提前消费。当然,最好是“钱生钱”。

图片

  《华尔街》剧照

  透支社会的形成,为金融资本支配社会生活提供了舞台。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无论是传统的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在极力提高金融产品的可达性。

  他们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极力将人们的日常生活纳入金融领域。这些金融产品以超前消费,虚幻享受为幌子,不断调动人们的消费欲望。

  借助互联网强大的渗透能力,以及金融资本霸权式的扩张,人们的生活世界也被殖民了。社会赖以维持平衡的一些机制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图片

  《华尔街》剧照

  民谚有云:救急不救穷。新型的金融产品却反其道而行之。它扮演的不是扶危济困的角色,而是不断地制造消费需求,制造生活危机。

  在某些互联网金融广告看来,给子女买一个生日蛋糕,给老人坐上飞机头等舱,或是为了在结婚纪念日而给爱人而送礼物,已然是一个生活必须,否则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生活方式。

  这些做法,看似是为穷人着想,是普惠金融的做法,却是在违背社会的基本情理。其结果是,整个社会,尤其是穷人,都陷入了透支的状态。

  几乎所有互联网金融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毫无节制地鼓励普通民众贷款消费。他们的对象,包括普通白领、农民工、学生等等。无一例外,这些人群都是没有足够消费能力的。

图片

  豆瓣“负债者联盟”小组

  一个还没工作的年轻人,为了攀比而身负债务;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却借钱享受富裕阶层的生活方式。似乎,这些财富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样的状态,显然是不可维系的。

  最近几年,笔者在调研中碰到了为数不少的因为网络贷款而家破人亡的案例。背着一身巨债的年轻人,把父母兄弟姊妹都拖入困境,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案例,数不胜数。

  透支社会正在加剧社会分化。

  对于那些上流阶层而言,他们的生活世界很难被金融资本殖民。他们或许也有透支,但那是服务于生产活动的。

查看余下2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8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生产的产品全部,或者大部分能够被社会消费,不会出现大量积压。而人们的消费,只去消费那些能够消费的起的产品的。不是负债消费。收入与支出是平衡的。如果想做到这一点。一定要生产与消费同时抓。在抓生产的时候,就考虑现在人们需要消费的是些什么。数量多少。而促进消费的时候,也号召人们消费的时候,考虑自己的收入能力,能够消费一些什么东西。整个社会是平衡的,正常的发展。 当然想做到这一点,做到生产与消费的平衡,没有一个整体的安排,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计划经济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0条回复
从个人与国家的方面来看,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无疑是成功的。不管怎样,个人是过上了比较富裕的好日子;如果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那些个人带着沉重的负担负担生活的超前消费方式意味‘着是带着一种危险的经济危机的隐患。一旦大量的人还不起那些贷款,就会出现银行破产,企业破产。就会出现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这种消费方式是给社会带着定时炸弹的一种消费方式,是非常危险的。 现在我们的国家的政策,一会抓生产,实行什么生产侧,一会又是刺激消费。即需求侧。应该怎样呢?正确的做法是,生产与消费平衡,生产是为了消费,消费那些生产的产品。
0条回复
美国人物质生活肯定是要更丰富一点,享受着没有足够的收入也能够享受的生活;从精神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角度更合理的。美国人的方式,虽然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但是,是带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生活,就像带着一个沉重的精神镣铐。贷款能不能还得起,一直就是一个未知数。整个生活都处在一个还款的阴影里面,这个滋味也不好受。而中国的方式。虽然物质上比较缺乏一点,但是精神上一直是没有能够还款的负担,当然比较轻松。精神状态,其实也是人们生活幸福不幸福的一个重要指标。如联合国就有专门的幸福指数。来衡量人们的生活是否成功的标准。从这方面看,中国人的消费观还是更合理
0条回复
富翁与负翁。记得30多年前,流行这么一个寓言故事。说一个中国老太太与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见面了。中国老太太高兴的说:“我终于在临死以前攒够了买房子的钱。”那个美国老太太也高兴的说:“我终于还完了贷款了。”不过,不同的是中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破房子,而美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好房子。好像中国老太太是多么的傻,美国的老太太多么的聪明。同时反映两个国家的消费观。中国人是即时消费,量入为出。而美国人则是超前消费。在两种消费观哪个更好的呢?从两个角度来看。即物质与精神;国家与个人的角度来看。从物质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消费观更会一点。
0条回复
借别人的钱,过自己的日子,“小康”实现了!
0条回复
无节制的开发、贱卖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也是一种透支。
所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很有道理的。
0条回复
‘'‘!国家为拉动内需耒推动国家经济增长,误导老百姓借贷提前消費,这样就造成了穷者越穷富者越:
0条回复
这种社会生产的是自己的掘墓人,这种社会必死!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8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