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爱玥 :从莫言的“捡麦穗”说起,那些“社会主义巨婴”把脸伸过来!
前些天,“捡麦穗”突然成了网络热词。“捡麦穗”背后的故事出自莫言2012年12月领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讲稿《讲故事的人》。这个“捡麦穗”的故事是这么说的:“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这个故事真假姑且不论,有人从中读出了前三十年的“黑暗和贫穷”,有人从中读出了莫言母亲的“宽恕与包容”,还有人读出了看守人的“冷血和残暴”,当然,也有人说莫言的“捡麦穗”的故事“可信度太低”,不过是又一个版本的“伤痕文学”。到底哪种说法更契合实际,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捡麦穗”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由于牵涉到莫言的母亲,至少我是很难相信莫言会用自己的母亲编故事的。不过,即便是真实,也不具有任何参考价值,因为这里除了莫言的说辞,没有任何其他旁证和物证,属于典型的“孤证不立”——要证伪很难,但要证明同样难度很大。
做个让步推理,就当莫言讲述的“捡麦穗”的故事是真实的吧。那为什么要捡麦穗?这个问题似乎有点愚蠢,还能为什么,肯定是因为穷、因为饿呗。那为什么穷、为什么饿呢?这个问题总可以问问吧。有人为莫言辩解说,“假如说莫言这样的说法都要挨骂,我想,那些让老百姓吃不饱饭的更该被骂”,顺着这个角度说,那到底该骂谁呢,或者说,到底是谁“让老百姓吃不饱饭”呢?
先说说这个律师吧,我觉得他吃不饱饭,他首先该骂的可能不是别人,而是他的父母。毛主席曾说,“过去有些人骂我们提倡节育,但是现在赞成的人也多起来了。夫妇之间应该订出个家庭计划,规定一辈子生多少孩子。这种计划应该和国家的五年计划配合起来。”(《毛泽东年谱》下册第三卷第11页)可这位律师的父母一口气生了十三个孩子,想必是没有“订出个家庭计划”的,当然,这位律师的父母也是相当厉害了,十三个孩子,虽说将三个女孩送养,但要养活剩下的十个孩子,没点本事肯定做不到。
这个律师说,“那些让老百姓吃不饱饭的更该被骂”,虽没明说“那些让老百姓吃不饱饭的”到底是谁,但应该不是说的不是他的父母,那到底是谁呢?我们就来捋一捋这个问题。前两天,在《谁养活了14亿中国人》一文中,我曾说过粮食产量要有保障,百姓要吃饱饭,至少要满足长久的和平、发达的工业化水平、完善的水利工程、足够的耕地面积、以及科学家的贡献以及合理的分配制度等多个先决条件,我们不妨从这些先决条件中寻找答案。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