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建国初实行计划经济的五个理由

2021-07-01 9788 0
作者: 江宇 来源: “共和国经济史”微信公号

1.webp (2).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在大多数领域限制自由市场发挥作用。在1992年中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后,人们往往认为当年实行计划经济制度是错误的选择,甚至一讲到市场经济,就全面否定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否定这一时期的工业化成就,进而否定今天政府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这些看法在理论上并不正确,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在现实政策中则更是有害的。

  市场经济确实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但这是有条件的。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既有最繁荣发达的国家,但也有大量陷入贫困落后的国家。旧中国实行的总不能说是计划经济,但并没有实现发展和繁荣。中国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是对旧中国市场失灵教训的反思,也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具有当时的历史合理性(本书第四、第八章将展开这些观点)。具体地说,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有这样几个现实的原因:

  首先是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初期,需要必要的重工业基础,也需要大量具有基础性、公共性的基础设施。重工业投资周期长、初始投资大,规模效应明显。军事、能源、交通、原材料、机械等工业,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当时弱小的民族资本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的任务。再加上苏联援助中国“一五”计划,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计划经济制度。“一五”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实际施工的为150项),绝大多数是具有公共品和先导产业性质的重工业项目,只有三个是轻工业项目(两个制药、一个化工)。

  其次是组织大规模集体协作,减小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重工业的一个特点是,产业链长,需要大范围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协作。中国的资本和技术十分稀缺,能够用于重工业生产的资源极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经济起到了独特的作用,那就是发挥中国共产党组织严密、社会动员能力强的特点,通过组织大规模的集体协作、集体劳动,来弥补资本和技术的不足。计划经济使得全国的企业目标和利益一致,在关系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项目中,可以在全国范围集中和调配资源,避免条块分割,减小交易成本。在“两弹一星”、潜水艇、“运十”大飞机的研制过程中,都是全国范围内调动资源。正是依靠计划经济体制,才能组织多次大规模的“石油会战”“铁路会战”“地质会战”,迅速弥补了在基础领域的短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一直影响到现在,2014年,世界银行编制的“营商环境”(Ease of doing business) 排名,社会主义国家和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设施条件普遍好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1]。

查看余下5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