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以应对“四月危机”为起点,经过几年探索,新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在所有制上,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而没有实行“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更没有实行私有制;在发展战略上,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没有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在经济体制上,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而没有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在农村,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之后,又迅速进行了农业合作化,并没有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那样维持土地个人所有制;在国际战略上,建国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而没有实施全面开放;在分配上,强调公共消费为主,基本生活资料采取配给制,而没有实行自由交易。当然,在具体的步骤和路径上,这些制度并不是同时确立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和当前一些流行的看法不同,我们认为这套战略的形成,既不是出于意识形态,也不是迷信苏联,也不是出于所谓“对公有制的迷信”,而是启动中国工业化的客观需要,有着自己内在的、科学的逻辑(见图1-1)。
优先发展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新中国发展道路最直观的特征。如果仅仅从经济效率出发,按照“比较优势”,中国资本稀缺、劳动力充裕,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个错误的选择,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还有人认为这是迷信了斯大林关于“重工业优先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征”的论断。这些看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条件来看,确立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发展轻工业和改造传统农业的前提。无论算政治账还是经济账,都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从政治上,发展重工业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发展重工业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半年多,1950年6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就入侵朝鲜,并威胁中国安全,中国被迫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的立国之战,一仗打出几十年和平红利,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牺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基本的工业体系。战争让新中国迫切感受到重工业的必要性,无论是应对常规战争还是核威胁,都需要重工业基础。国防工业涉及大量尖端技术,不可能一步登天,只能在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础上,日积月累、厚积薄发。陈云在《抗美援朝开始后财经工作的方针》提纲中明确地写道:“收支部署:战争第一,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第一没有价钱还一一没有这个,可以没有一切[1]”。对新生的新中国,重工业就是这样一种地位,不是效率高低的问题,而是“没有这个就没有一切”,这个逻辑要超过用“比较优势”衡量经济效率的逻辑。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