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1949年,中国不可能选择任何其他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世界上已经存在的现代化道路,都不适合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立即面临着对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同现代西方的发展经济学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同,中国当时面临的问题要困难得多:中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决定了,选择经济发展战略,不可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率,而是首先满足维护国家安全和独立、奠定重工业基础、改善民生等多方面的要求,而要同时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找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道路,才可能实现。
现代化的三大目标
第一个目标,维护国家安全和独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二战后,美国和苏联等大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形成了核垄断。新中国地处两大阵营对峙前沿,台湾问题尚未解决,既面临着东部沿海美国的威胁,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又面临着苏联从北方的威胁。建国初期既没有核武器、也没有大规模生产常规武器的能力,一旦发生外敌入侵,只能通过“诱敌深入”才能发挥我军游击战和人民战争的优势,这必然对经济建设带来极大破坏。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只有建成最低限度的国防工业体系,获得基本安全保障,才能开展一切经济活动,也才能在比较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外开放。
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发展带有“战时经济”的性质,重工业优先发展、计划经济、三线建设、农业集体化、上山下乡等重大经济举措,都同应对战争威胁有直接关系。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拥有了“两弹一星”、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石油等战略物资自给,具备同超级大国博弈和威慑的能力之后,才获得了一定的安全保障,从而有条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个目标,奠定现代化所必需的工业基础。工业化是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但启动工业化进程和做大经济总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旧中国的GDP长期领先世界,清朝全盛的乾隆时期,中国GDP占世界的1/3,但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晚清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都曾努力启动现代化,但是并没有具备现代化所必要的起码产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现代经济成份只占GDP的1/10左右,人均固定资产不足40元(1952年价格),难以形成有效投资。虽然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只占26.6%,轻工业主要是纺织、食品加工等作坊式工业,每年人均发电量7.9度,还不够一盏日光灯照明;每年人均原油产量0.36公斤,只够开几公里汽车;人均钢产量0.29公斤,不够打一把菜刀。在这种情况下,要启动现代化,必须要对旧的经济结构进行根本的改造,而要具备产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就必须解决如何在一个农业社会的基础上积累资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