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鸿 :国共两党对日军一号作战的研判与因应
摘要:
一号作战是抗战末期日军在中国战场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略进攻。由于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好转,以及日军在战略和战术上针对此次进攻实施了一系列的匿秘和欺诈措施,因此对于日军一号作战的战略目的以及战略进攻方向,应战方基本很难研判和把握。但是在战前以及双方作战过程中,国共两党以各自的战略眼光、战略智慧以及政策执行能力和贯彻机制,分别对此役作出了不同的研判和因应。其中,中共对此役的研判准确且坚定,以此为依据作出的战略决策迅速且果敢,而国民党则很难做出准确的预判,基本只能被动地应付。这种不同的战略预判能力和因应的手段,充分体现了国共两党高层战略眼光高低的同时,也反映了国共两位最高领导人,在面对战略决策和战略较量时,作为政治领袖所体现的性格差异。最终这种不同境界的预判能力和因应手段,也折射出两党在应对战略危机和战略转机时所呈现的不同特质。
关键词:一号作战;战略预判;国共;毛泽东;蒋介石
1944年,为摧毁美军在华空军基地并挽救太平洋战场的颓势,日军大本营和中国派遣军在中国战场实施了代号为“一号作战”的计划。日军的这次攻势从1944年4月一直持续到1945年2月,其作战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投入人数之多,在日军的整个作战史上也无出其右。日军战史认为:“这种大规模的野战,对日本陆军而言是史无前例的”。一号作战是日军在中国战场实施的一次具有战略性目的的战役,是役对抗战末期乃至战后的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以往日军在中国战场所发动的所有进攻不同,一号作战中,日军从河南一直南下到两广再西进到贵州,并且不以某次阶段性的单一会战为终结点。因此,中国作为应战方,对日军战略目的以及战略进攻方向的判断,一开始是不明确的。如何预判日军的战略行动以及因应由此而造成的时局,这是考验作为既对立又合作的应战方——国共两党的战略智慧和政策执行能力的重要标尺。日军发起作战近一个月后,对于日军的战略行动方向以及战略目的,当时有人认为:“因为材料太少,我们无法判断敌人的企图”,要弄懂敌人的意图,“恐怕须等盟军会师东京,打开敌参谋本部档案后才会知道”。然而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在作战略决策和战略布局时,其依据并不在于事后的检证,而在于对各方情报的综合分析、判断以及把握事物联系后的预判。《孙子兵法》云:“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所谓“先知”,也就是在作战前对敌人攻势的成功预判,只有“先知”,方能“出于众”而“胜人”。面对日军的进攻,国共两党及其领袖分别用各自的政治和军事智慧,实际演绎了什么是“先知”与“胜人”。在时局纷繁复杂、权势发生转移的1944年,国共两党在大棋局下对时局不同境界的预判能力和因应手段,也折射出两党在应对危机和战略转机时所呈现的不同特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