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三无家长,不要被风吹着走!
前不久,受朋友之邀参加了一个饭局,桌子上有朋友,也有同学,还有其它不认识的人。有饭局,必有谈资,吃着吃着,大家的话题就被引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层问题,起初,我倒不太想讲多话,笑着,听着。
猛然间,我的朋友,一位大学老师,非常有底气地讲:“不要拿打工的、扫地的跟大学老师做比较,我们读那么多书,他们干嘛了?”
我这个人有时也沉不住气,遇到特别受不了的情形会在瞬间被点燃,听了他的话,我毫不犹豫地回应:“像我这水平,像你这水平,大街上一抓一大把,不要认为我们有多高水平,我们没有资格瞧不起体力劳动者。”
我这么生气,并非因为自己出身农村,也不是出于同情体力劳动者,完全是出于我对各类劳动者的价值认知,我一直在坚持,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些人,从小就愿意努力读书,有些人,读不进书,愿意干些体力活或者其它技术活,都是选择区别,不一定非得是极差理由。
人生道路的选择,实质只是人生的卡位选择,愿意前面吃苦的人,卡的是智力工作位置,不愿意前面吃苦的人,只得卡体力劳动为主的岗位。但,这并不表示两种选择形成的两类人之间必须保持两极分化的鸿沟态势,适度差别可以理解,巨大鸿沟不可接受,尤其是人格上的不尊重更不可接受。
从整个社会看,我的朋友在饭桌上展现出来的态度不是个例,应该具有代表性,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那么直白的脱口而出。基于这种普遍性,我特别想聊聊家长们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
不管“双减”还是“双增”,抑或是玩其它什么新花样,家长们始终应该坚持:必须让孩子努力读书,并且要学会吃苦,苦读,才是最有利的卡位办法。
我强调的苦读,也不完全是指死读书,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你家孩子天赋异禀,就不要浪费了他的天赋,适当督促一下,加加码,让天赋能够恰到好处地美化他的人生;如果你家孩子天赋一般,又不是特别排斥学习,那就要果决地压一压,让他有机会实现超越正常水平的卡位选择;如果你家孩子天赋很差,的确不适合读书,也还是要他尽力多学一点,打些知识基础,以备未来学一门手艺或技术。
专家们推崇“双减”,说这样可以让更多人轻松读书,说这样可以让天生会读书的人脱颖而出,以后的中国就可以诞生更多的科技创新。
我的本心本是推崇自然教育的,但我现在实际的想法却完全相反,只要看清了社会现实和未来更加残酷的生存竞争格局,“笨鸟先飞”的古训就必须继续传承,小孩子阶段,如果抗不住痛苦学习的压力,谁能保证他以后能抗得住社会鄙视链和竞争链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