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我支持“取消英语主科地位”的建议
赵 磊
(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
在2021年莺飞草长的3月,全国政协委员许进在两会上建议取消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
许进先生的建议一出来,我“看”到了一片讨伐声:“又想回到WG” ;“一代不如一代”;“汉语还没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学生们的必修课嘛”;“干脆也取消语文和数学的主科地位得了……”云云。
把许进的建议上升到“回到WG”的政治高度,我觉得比较滑稽。
众所周知,后人给WG定义的一大罪状,就是“上纲上线”。比照“上纲上线”的内涵和外延,把许进的建议扣上一顶“回到WG”的大帽子,这不就是活脱脱的“回到WG”么?难怪有人质问:“取消英语主科地位,动了谁的利益?”
“取消英语主科地位”,是不是就是“一代不如一代”,肯定不是“某斤”太婆说了算。比如美丽国的特没谱,天天唠叨“你们都不如朕”。很遗憾,这“不如”的唠叨不仅没把懂王证成最伟大的宇宙王,最后还把王冠弄折了。
汉语当然还不是世界主要国家学生们的必修课。问题在于,“汉语还不是洋人的必修课”是不是就意味着“英语必须是中国学校的主科”呢?更何况,“取消英语主科地位”并不等于“取消英语必修”嘛。
至于有人从“取消英语主科地位”的建议中,咋就气嘟嘟地推导出“也应该取消语文和数学的主科地位”,这样的联想未免有点做作。
反对许进建议的人给出的种种理由,或许不无道理,但我仍然支持“取消英语主科地位”的建议。我之所以支持的原因,与我从事高校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30多年的生涯有关。
晚近20多年以来,我越来越悲哀的感受到:在高校经济学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中,蹩脚的中文与流利的英语形成了极不对称的失衡。虽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但至少绝不是个别现象。
我说的“蹩脚”,不是书写的蹩脚(如今电脑敲字取代了纸质书写,使得书法几近成为回忆),而是中文语法和标点符号的蹩脚,更别说什么“修辞”了。
尤其令我难以容忍的是,在我批改的研究生的大小论文中,中文语法的混乱和标点符号的乱用,已经到了几近无知的地步!记得我曾经问一位博士生:“为什么你论文中的标点符号,全都是点上一个黑点就OK了呢?”
有位研究生导师在博文中诉苦,说自己每每审阅学生的论文,都有n次想跳楼的冲动。其实我也深有同感。而我这样的同感,有很多就来源于学生论文中蹩脚的中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