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透明外交(十)——谍报新杀手
《史记》言,秦求晋鄙客间信陵也,行金万金。汉使陈平间楚也,出黄金四万斤,听所为。盖非重金,不能行间也。《左传﹒哀公十六年》记,楚太子建辟华氏之乱于郑,郑人甚善之,又适晋,与晋人谋袭郑,晋人使谍于子木请行而期焉,子木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诉之,郑人省之,午晋谍焉,遂杀子木。
1941年11月20日,赫尔收到日本外交官野村的乙号建议,11月27日,来栖和野村还在同罗斯福探讨美日停止争议的最后建议。然而,在夏威夷“春潮楼”的森村(吉川猛夫)、伪装的办事员和伪装的农民们,早已经把日军关心的97个问题侦察得一清二楚。这个关键节点,只有中国的胡适是一只瞎蚂蚁,美日两国都清楚下一步将要发生什么。
1973年,苏联官员阿尔卡季﹒尼古拉斯耶维奇﹒谢夫钦科被任命为联合国副秘书长,并受克格勃指示在联大为克格勃提供方便。不过,到任没多久,他就被美国成功策反,秘密为美国服务,由于他曾是葛罗米柯的顾问,所以很容易掌握高级情报。他不只是为美国提供政治情报,还提供经济情报、武器谈判和裁军立场等,直到1978年,克格勃才公开令世界震惊的调查结果。
1981年,中国已经对相当数量的外国人保持开放态度,这一批外国人中,有外交家,有商人,有国际友人,有华侨,等等。不过,这些人的头上大多都要加个引号,因为他们的使命并不真与身份对应,有很多人都持双重身份,谍报获取是他们重要工作之一。在欲情燃烧的时代,泄露和出卖情报相当猖獗,到了有辱国格的地步。当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一份紧急通知,印发单位涉党、政、军高层及中央各部委。该《通知》措辞十分严厉,用到“为了维护国家荣誉和民族尊严”这样的抬头。大家设想一下,能卖的人会是哪些人?
古,今,中,外,略举了几个间谍案例,不能概括间谍情报在国与国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只能表明,无论在什么时候,谍报都是外交的前置,它是对公开信息的极重要补充,甚至是重大决策的必要组成,科技越发达,情报来源越多源化,情报工作也越重要。
中国古代一直有“间谍”一说,直到清代才改称为“细作”,到了近代,又通常把向敌人出卖情报的人称为“奸细”。总而言之,自古至今,情报工作一直被广为重视。
●●间谍布局与围剿
在一般人看来,“间谍战”只在冷战时期最火热,美苏谍战曾经演绎了无数离奇故事,赋予了更多引人入胜的神话色彩。然而,“冷战”结束并不意味着“谍战”结束,随着世界进入“热战”时代,“谍战”实质上已经提前进入白热化,二十一世纪的“谍战”不是简单的军情谍战,是全方位、广覆盖谍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