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之元:“安全悖论”、建构主义与乌克兰危机

2022-03-08 1556 0
作者: 崔之元 来源: 保马

  保马编者按

  联合国就当前俄乌问题进行表决时,中国投了弃权票。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和稀泥”,两边都不想得罪。实际上,中国的“弃权”恰恰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坚持。因为这涉及到对国际关系所谓“安全悖论”的理解。中国的基本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逻辑上排除用“势力范围”来应对“安全悖论”。具体而言,“安全悖论”指的是两个国家都将对方的防御行为视为潜在进攻。之所以存在“安全悖论”,是由于各国互不信任—即把对方的动机想到最坏—所造成的。解决“安全悖论”就要逐步建构互信机制,只要相互信任,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安全悖论”就能和平解决。

  但是,用这样的思路处理俄罗斯与北约的矛盾显然缺乏现实性,相互信任的前提是对方值得信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作为冷战的产物,其存在就是为了不断挤压俄罗斯的空间,为了回应北约一再东扩,俄罗斯则试图在“新欧亚主义”的旗号下恢复“俄罗斯帝国”的疆域,两者南辕北辙的意图,不仅不能建立起破解“安全悖论”的战略互信,而且必然加剧彼此之间的冲突。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实验主义治理”。感谢崔之元老师授权发布。

“安全悖论”、建构主义与乌克兰危机

  文 | 崔之元

  2014年联合国就克里米亚问题表决时,中国投了弃权票;最近联合国就乌克兰问题表决时,中国又投了弃权票。有些西方评论家据此认为,我国的投票是无原则的,即两边不得罪人的机会主义。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而是提出另一种解释:中国投弃权票恰恰是因为对国际关系中的“安全悖论”的洞察。

  2022年2月27日联合国就乌克兰局势召开特别会议

  “安全悖论”(“Security Dilemma”)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curity_dilemma)。它指的是一个国家自认为增进自身安全的防御措施,在另一个国家看来却是进攻性行为。当各方都将对方的防御行为视为潜在进攻时,一方自认为增进安全的防御措施将减少自身的安全(如招来对方的先发制人打击),所以称之为“安全悖论”。例如,前华沙条约成员国(如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在苏联1991年解体后申请加入北约,他们自认为是防御性措施,但在俄罗斯眼里,这却是潜在进攻性行为;而俄国试图阻止前华沙条约成员国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如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行为,在其自身看来也是防御性措施,但在波兰和格鲁吉亚等国和北约眼里却是潜在进攻性行为。

查看余下8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