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中国穷人做蛋糕的能力真的不行吗?
曾主持“世界银行佐利克报告”和“383方案”的那位著名经济学家近日又出来发话了:“‘杀富济贫’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共同贫穷”。
要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有两点关键:一是要重视要素环节的重要性,尤其人力资本;二是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比重,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最重要的就是帮助那些低收入阶层,也即目前还低于中等收入群体标准之下的群体,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提升他们做大蛋糕的能力。“这部分人能力提升了,就能尽可能地增加他们就业的机会,让他们去做大蛋糕。同时,他们做蛋糕的能力增加了,最后分蛋糕的时候自然也就分得多。”
“蛋糕论”不知道是谁最先提出的,意思就是工人不能偷懒,要拼命做蛋糕,只有做大蛋糕才能分到蛋糕。
而这位“著名经济学家”显然比这个逻辑更进了一步,提出共富的关键是提升穷人“做大蛋糕的能力”,“他们做蛋糕的能力增加了,最后分蛋糕的时候自然也就分得多”。
“自然”一词听得笔者心里堵得慌,不得不出来掰扯一下其中的道理。
就在国人感慨“六亿人月入不足千元”的时候,瑞银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了《2020亿万富豪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7月中国亿万富豪人数达到415人,其中包括145名新上榜者,新增人数为全球最高。
看上面这个图,中国的亿万富豪财富增速绝对配得上指数式增长这个词。而大流行这两年,富豪财富积累的速度还在进一步加快:
“基尼系数”这个东西许久不公布了,据说不适合“国情”。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从一些指标简单对比出来变化趋势,如“六亿人月入不足千元”,如“从2008到2018年的10年间居民存款增速从18%下滑到7%”,“从2010到2020年的10年间家庭负债率从20%增长到65.5%”。绝大多数劳动者富没富起来不好说,因为“富”是一个相对概念,但大多数劳动者都“负”起来了却是不争的事实。十年间,贫富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这个问题不难思考。
那么,按照“著名经济学家”解决共富问题的逻辑,是不是因为“待富”的广大劳动者“做蛋糕”的能力变差了,从而导致分到的蛋糕份额变少了呢?
笔者认为,“做蛋糕”的能力应该区分“主观能力”和“客观能力”。所谓“客观能力”主要指的是生产条件和生产工具,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客观能力”只会越来越强;而“主观能力”包括劳动者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各个方面,经验这个东西是动态的、不好一概而论去纵向比较,知识水平却是有“硬件指标”可以比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2020年十年间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从11.6%提高到15.4%;而如果只统计就业人口,这个比例变化更大,从9.7%提高到了22%以上,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增加幅度更大(见各年份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