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七十八周年——抵御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1
1943年3月,国民党当局抛出由蒋介石署名、众笔杆代写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并利用行政手段强制国统区国民阅读。
该书堪称蒋介石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完整表述国民党的内外政策,着力渲染“一个主义”、“一个党”理论即三民主义是中国唯一的合法主义、国民党是中国的合法政党,还借此强化国民党“永为中国唯一的革命政党”的所谓“合法性”。
其中,该书还以貌似公允的立场总结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将明朝的覆灭归咎于外敌入侵和内部流寇横行(这里的流寇指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起义武装),却丝毫不讲明朝国家机器的内部腐败问题,试图以此来影射和诋毁中国共产党。
面对国民党的政治污蔑,除延安发起各种政治宣传攻势外,毛主席多次电示中共南方局,要求组织文章回应国民党的污蔑,从学术上批驳《中国之命运》,以肃清其流毒。
随即,南方局派冠华同志找到沫若同志,委托其以纪念明亡三百周年为主旨撰写文章进行反击。
开创了唯物史观派、占据了中国学术界主流地位的郭沫若,当时在国内的名气已经非常之大,其在抗日战争中创作的众多历史剧如《屈原》、《虎符》等都被广大群众关注和喜爱,由其操刀再合适不过。
郭沫若接下了这个重大的历史任务,历时数月,潜心写作。
七十八年前的今天,1944年3月19日(农历1944年2月25日),郭沫若手书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脱稿于1944年3月10日)。
在这篇约两万字的史论文章中,沫若同志一方面深刻分析了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已腐败不堪”,指出“无论是饥荒或盗贼,事实上都是政治所促成的。”
另一方面,文章也回顾和反思了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军事胜利,却在进入北京取得政权四十余天后,仓皇逃遁、一败涂地的过程和原因。
在《甲申三百年祭》里,沫若同志用较多笔墨刻画了李自成。
在他看来,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的李自成,能揭竿而起、得人拥护、吸纳众才,历经多年征战直至攻占北京终结明王朝,绝非偶然。
起兵时,李自成为争取民心而提出“均田免粮”的主张,每到一处都是砸官府、开粮仓,并把粮食和财物分给劳动人民。
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进北京时,李自成军几乎未遇抵抗,明朝官员和军队纷纷迎降。
这样一位身先士卒、深受爱戴的闯王,这样一支纪律严格的军队,打了天下却没有坐稳天下,仅仅四十来天就败退出北京,郭老把李自成的悲剧主要归结为有胆识但缺乏远虑,进城后骄傲自满,政权缺乏监督,对手下将士中出现的贪图享乐、腐化堕落现象没有加以控制,也没有办法控制。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