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对今晨张文宏医生文章的一点理解
先看一下今天凌晨张文宏医生的发文:
关于这篇文章,我确实有些疑问。
比如张文宏说:“由于经过群体感染与高水平的疫苗接种,包括付出了惨痛的群体感染过程中大量人员的损失,新冠肺炎在英国的致死性已经低于流感。病死率下降了七倍,仅为0.03%。由于奥密克戎已经变得很温和,在实现了广泛接种和自然感染率的国家,新冠病毒现在可能甚至没有流感那么致命。”
奥密克戎又一次被拿来和流感做对比,这种欧美话术我个人真的非常不认同。
奥密克戎的症状很轻,但对呼吸道的伤害远超此前的德尔塔,对人体组织的感染速度也高于德尔塔近七十倍。
根据CBC的报道,加拿大就已经有超过十七万人留下了后遗症,且永远无法治愈。
现在发现的已经包括涉及十个器官系统的两百多种症状,这其中有人体最重要的大脑、心脏、肺部和血管。
比如那个Derek Christie,加拿大的著名音乐家,咳嗽、疲劳、疼痛、脱发、偶尔失眠、脑雾……病毒蔓延了他的大脑和全身,现在连简单的弹钢琴都无法进行。
这些症状会突然发生,前一天明明还好好的,后一天就变得很严重。更困难的是,医生也发现不了他有身体结构方面的问题。
还有CBC报道的那位42岁的Katy McLean,带状疱疹、关节炎、腿部麻木、头痛、血管功能障碍,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病症,包括出汗和心率剧烈波动——这些全部都是奥密克戎后遗症。
Katy McLean在康复训练
这些后遗症让她没办法站着超过几分钟,或者走一段距离,且这样的症状是在她有好转以后突然发生的。
至于那位早前众所周知的首例被披露感染奥密克戎的南非华人病例,在转阴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后遗症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嗅觉失灵,闻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
同时他的肺部也蒙上了白色的阴影,肺活量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一,跑步、游泳这些剧烈运动全部都不能做。
而且比生病前更容易困,只要躺在床上就经常会没精神、突然睡着,睡醒了就找大量的水喝。
前段时间还出现了最尴尬的一个后遗症:影响男性性功能,且这种影响可能是不可逆的...…
一般但凡是涉及到「不孕不育」,大家都要格外警惕,这方面要是说大了就是战略层面的事儿了……
还有就是,儿童和老人两大群体的后遗症出现频率和危险性更甚,奥密克戎虽然症状比较轻微,但已经证明即使是比较轻的病毒感染,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会受到不可逆的伤害。
根据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五十岁身体出现问题和后遗症的可能性,是五十岁以下人的两倍。
这些后遗症包括:行动困难、没法上下楼梯、甚至是从椅子上站起来。
对于同样抵抗力微弱的儿童,奥密克戎病毒更是可怕,一旦感染住院,风险更大、危害更高。
根据CTV News的报道,加拿大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中,有部分比例的感染者会出现严重后遗症,在参与研究的儿童中3.3%的儿童在两周内出现了不良反应。
包括心脏病发作或心力衰竭、中风、败血性休克、脑炎、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以及胸腔引流和体外膜氧合。
中医药防疫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早就表示,把奥密克戎当成“大号感冒”是绝对不恰当、绝对不负责任的!奥密克戎的症状比较轻,但传染性极强,后遗症非常多。
同时,张文宏的“温和论”也值得推敲,比如今篇后文他说的“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与可持续的……”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大卫·罗伯逊教授在今年1月已表示:“目前不确定新冠病毒会不会越来越温和,不能轻易下定论。有的病毒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凶猛,埃博拉病毒就是典型的例子。”
张文宏今天还说:“对于未来抗疫,我们应该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不是整天在争论是清零还是共存。”
这句话非常奇怪,可以无需争议的是,此前在国内掀起两条抗疫路线斗争的不是别人,正是张文宏自己。
去年7月29日,张文宏就南京疫情发表言论:“未来哪怕我们每个人都打了疫苗,新冠仍然会流行,不过流行的程度会降低,病死率可以降低。开放后还会有人感染,未来各国均要面对的是疫苗降低了病死率与疾病的传播,但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市民的防控意识,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医院和疾控)的力量,才能最终达到与病毒的和谐共处。我们曾经经过的还不是最艰难的,更艰难的事需要长期与病毒共存的智慧。”
我可以给出一条去年南京疫情期间的争议时间线:
7月15日,谭德塞“反水”,声称“在彻底排除实验室泄露假设之前仍需进行更多调查,世卫需要知道相关实验室在新冠疫情前及发生时的直接资讯,才可排除疫情与实验室的关联性”;
7月20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至当天已发现9例新冠确诊;
7月23日,东部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正厅级干部冯军,被江苏省委革职;
7月26日,南京市委召开“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扩大会议”,首次将禄口机场整体关闭,但已经过了六天的全国性扩散发酵;
7月29日,张文宏就南京疫情导致的全国疫情复燃,公开发声:“中国应当学会与病毒共存”……就在当天,病毒扩散至15省26市;
8月3日,美国著名期刊杂志《纽约客》(The New Yorker)发布文章呼应张文宏:《放弃幻想,学会与病毒共存》,并授权国内的药明康德团队翻译,向国内互联网输出;
8月6日,英国BBC声援张文宏,质问中国政府“能否放弃清零、与病毒共存?”
8月7日,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总顾问、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媒体撰文驳斥张文宏,指出:“绝不可与病毒共存!”
8月9日,中央军委直属新媒体账号“钧正平”发文:《与病毒的相处之道,不是妥协,而是斗争》,驳斥张文宏的“与病毒共存”论;
8月10日,美国彭博社声援张文宏,声称“中国政府坚持病毒清零,会被世界孤立”;
同一天,国内一家资本成分极为复杂的民间媒体“观察者网”,撰文声援张文宏:《为张文宏医生说句公道话》,肯定其“与病毒共存”论;
同一天,中纪委正式发布消息,东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冯军,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徐勇,双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江苏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同一天,党的机关刊物《求是》杂志官方新媒体连续发文:《曲解“与病毒共存”代价沉重》、《抗疫大考下的中西之比》,分别驳斥张文宏的“与病毒共存”论和“新冠是大号流感”论;
同一天,央视播出节目“美国抗疫八个全球第一”,并进一步提升新冠溯源舆论战的战斗规模,将2019年武汉军运会和美国德特里克堡疑云公开抛出,质问美方;
推荐阅读:新冠溯源疑云
同一天,日本软银集团首席执行官孙正义表示,“根据目前公司的战略部署和研判,软银将暂停对中国的一切投资。”
………………………
明白就好,暂不多说,能说的时候再说吧。
只是有意思的是,为何张医生眼下又要大家不要继续争议了?
我想可能是残酷的事实(比如香港)让“共存论”站不住脚了,
推荐阅读:香港疫情让“共存论”彻底破产
就如同张文宏医生曾经公开声称“疫苗可以100%抵御新冠病毒”那般,结果今天自己都不得不说“上海近六个月收治的2266例病例中,大多数是海外输入性病例,94%打过疫苗。”
今天的文章张医生还说“香港数据,新加坡和英国数据都显示,不打疫苗不一定有事,因为病毒已经变得相对比较弱了。但是有事的绝大多数都是没有打过疫苗的。”
这一点也是值得商榷的。
新加坡自去年8月10日宣布依靠所谓“全民注射疫苗”与“新冠病毒共存”之后,死亡人数陡然飙升,几个月时间死亡人数从43人增加到1007人;感染人数从6.5万增加到71万。
13%的人口被感染,相当于14亿人感染1.7亿,死亡24.7万人!
我无需多言。
张文宏医生又说:“这个病毒的病死率已经很低很低,在已经实现群体免疫的国家,病死率已经低于流感。但是我们中国如果现在迅速开放,会引起短时间内大量人群的感染,即使再低的病死率也会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和社会生活的短暂休克,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我格外叹服,这一小段话的话术运用水准是极其之高明的。
他不动声色地用所谓“低病死率”为共存论铺了伏笔,又出于无法争论的现实(或者说行文发声的“求生欲”吧)后补了“但中国不能迅速开放”这个极不情愿的论述,实现了左右横跳。
不过,看似左右横跳,其实张医生暗戳戳表达了观点:“中国如果现在开放,会………”
注意,“现在开放”,意思是现在暂时不行,但是大规模开放、拿新冠当流感是迟早的事情、是中国早晚的选择。
后面的文段“还没有做好应对大量病例同时出现的准备。现在全面开放一定会出现医疗资源挤兑,造成难以预计的过度死亡”——暗意是:等到做好应对大量病例同时出现的准备了,就可以放任开放与共存了。
所以,我真的一直很钦佩张文宏医生的文字运用能力,笔锋拿捏恰到好处,输出观点张弛有度,既能自圆其说又能不经意间让你收悉他想要你收悉的观点,这个本事我从来是赞叹张文宏的,不吹不黑。
比如张文宏的下一句:“我国现在高龄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相当高的比例由于害怕疫苗接种的副作用,还没有充分接种,一旦普遍感染,后果不堪设想。下阶段我们无论如何要对这部分人群做好保护。”
“下阶段我们无论如何要对这部分人群做好保护”,好一个“保护”,用辞真的考究得体。
在公开平台呼吁对某类人群进行“保护”,这就是一种舆论施压、公然逼宫,敦促官方对中老年人群强制打疫苗。
还是那个词,“求生欲”。
张文宏今天凌晨的这篇文章,我直观察觉到的就是:既想忤逆对抗国家卫健委“自愿接种疫苗”的公共原则、帮助背后的资本的推销疫苗,又害怕言论过于赤裸裸而造成某些后果,故行文对中老年人群进行“保护”。
同时,继续为“共存论”铺平道路,比如依旧按耐不住的这句“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持久性地采取封城和全检测的策略……”,以及这句“…这些准备都没有做好,能躺平吗?”(暗意:等准备好了,就可以躺平了!)
确实妙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张医生永远在强调“社会面清零”,而不使用中央和春兰同志一直反复重申的“动态清零”,这个细节很有趣。
我还记得去年8月张文宏的一番言论:
不好意思,我的观点和这位精英名医还真不一样。
我心目中“最希望的抗疫场景”,是压根就没有抗疫场景。
是人们正常的上班下班,是路途中看不到任何强制打疫苗的帐篷,是满目望去没有任何辛苦作业、汗流浃背的医护人员……
这,才叫“正常化轨道”。
而我们中国,这两年多来是凭借着中医药和举国体制(党的领导)实现过进入这种“正常化轨道”的。
推荐阅读:中医药抗疫
“抗疫进入正常化轨道”,这话乍一听有理,但一细品,不寒而栗,恐怖甚然。
抗疫的专家们到点下班就值得夸耀、值得满足了?
不妨借用一下我们经常拿消防队员说事儿、心疼讴歌他们舍命救火的一句话吧:“我希望所有消防队员都闲得蛋疼!无班可上!”
大家周一快乐,做好防护,工作愉快!
【文/欧洲金靴,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金靴住在八角楼”,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