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 新版“劳动课”怎么上?先来重新认识食农教育
导 语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意味着从今年9月开始,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以促使中小学生学习收纳、烹饪等生活劳动技能,体验种菜养禽等农业生产劳动的乐趣。可以说,这与多年来中国教育体系奉行的“离农教育”有很大不同。如本文所述,离农教育既不适合农村发展的需求,又使城市人口的知识结构严重失衡,导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市人比比皆是。随着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的日益严峻,以“食农教育”取代城市化、工业化导向的“离农教育”势在必行。
本文是作者在“生态乡村与食农教育”研讨会上作的讲话【研讨会更多发言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作者在对日本、美国食农教育案例进行分享的同时,也对西方食农教育的立场进行了反思:食物消费的视野归根结底仍然是城市甚至城市中产阶级的视角,并未真正摆脱城市化、工业化为方向的教育目标。希求健康的食品、健康的环境,却又剥离于生产食物的农村和农业,无异于缘木求鱼。中国的食农教育应该弥补欧美国家在食农教育方面的缺陷,担负起改造教育和改造农村的双重任务,将儿童培育成为有智慧的、手脑结合、具备农业素养的劳动者,而非消费者。
作者|王丹,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老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研究
责编|侯Q
排版|童话
图片来源:网络
新中国的历史上存在两种教育面向。一种面向可以1968年的口号作为代表,国家提出青年要“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厂、面向基层”,教育不能与工农生产实际脱节。而另一种面向是众口皆知的,即1983年邓小平在景山学校提出的教育方针,“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转变对于中国的农村教育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教育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上成绩斐然。例如,中国2018年参加欧洲经合组织(OECD)举办的PISA测试,在68个国家和地区中再登榜首。PISA每三年组织一次,对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14岁孩子进行语文、数学和科学科目的测试。自2009年上海首次参加该测试,中国在四次全球测试中三次夺冠,2018年更是在科学和数学成绩上远超排名第二的新加坡。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教育“面向世界”方面成效卓著。
全球测试中所向披靡的风光与中国腹地偏乡学校的凋敝形成强烈的反差。农村儿童和家庭大量抛弃乡村学校流入城镇,乡村学校流失25%至50%的学童,造成城镇学校班额巨大而乡村课堂生源不足难以为继。甘肃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上千,一个班三五个孩子的村小和教学点四处可见;而县城小学拥挤不堪,我们观察到山东某县的小学最大班额竟然有112人。2010-2017年,虽然农村教育人均财政投入翻倍,但农村中小学生人数却减少近半。事实上,同期农村的教育总投入按年稍有增长大致持平,人均财政支出的翻倍反映的是农村的儿童向城市的迁移和农村教育的萎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代价是脱离基层、背弃乡村,扩大不平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