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后革命的幽灵(下)
(三)耽美?
下面是第三组文本,来自网文中特定文类:耽美小说。大家又开始笑了。笑得有会心有暧昧(笑)。这说明耽美文正从特殊的、封闭的女性网络社群的分众文化开始成为某种低调的、世界性的流行文化元素。中外文学书写中古老而回肠荡气的桥段:义薄情天的兄弟情义——三剑客或桃园三结义,经此坠落肉身(笑)。英国文化工业“卖腐”卖得有声有色,这一次好莱坞尽管有些迟钝,但已略显笨拙地奋起直追(笑)。异性恋女性网络社群对男性间同性恋情或情色的想象(应该说歪歪/YY?)、书写,演变为主流文化工业的新卖点,逻辑而又怪诞。言其逻辑,是因为战后欧美的消费主义经济与文化自身便是“欲望的经济学”,任何有新意的欲望表达都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怪诞则在于这一流行的形成无疑震荡了现代历史500年、脱化于基督教世界的资本主义的两大禁忌。一是同性恋,准确地说,是男性间的情欲关系。依照伊芙·科索夫斯基·塞奇威克(Eve Kosofsky Sedgwick)的酷儿理论的权威著作《男人之间》(Between Me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Male Homosocial Desire (Gender and Culture Series) Paperback – Deluxe Edition, November 24, 2015。Foreword by Wayne Koestenbaum ),这曾始终是异性恋父权制资本主义最为内在而秘而不宣的禁忌与威胁。一是女性的欲望/观看主体的张扬登场。这同样是欧美基督教会镇压千余年的妖孽。因为,一如劳拉·穆尔维所言:男人看/女人被看、男人行动/女人被动是好莱坞(及绝大多数欧洲主流叙事)的铁定模式。然而,也正是“腐文化”的悄然流行,表明现代资本主义的激变、危机或重构。如果你不是一个纯洁的、历史目的论或进步论者,那么,你也许会同意,对男性间情欲及女性欲望主体这两块基石的撼动,其本身间或是一个思考、图绘现代世界问题的入口之一。但这不是我这次讨论的重点。
在正式进入对中国网络耽美小说的讨论之前,我想补充一些前提——我个人对中国的不同的文化历史脉络的思考和勾勒。这些也是我一再提醒从事性别研究、女性文学研究(包括耽美研究)的青年学者和学生的中国文化特征;此前我更多地是为了强调对文化差异的自觉,而今天我尝试的是勾勒寄托怪影的铠甲。
1.题内的题外话
首先,在前现代中国文化中,我们并没有某种与欧洲基督教文化相类似的、判然两别的性别观念。在我们这里,与男/女相对应的是阴/阳,但阴阳所指称的却远不只男女这一对差异性所在,阴阳观最突出的符号表达,当然是太极图。太极图自身形象地表达了其中差异性的存在处于两仪——相生相克、相互转化之中,这某种非本质的、相对的差异性存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