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也谈资本——与《一分为二,利用资本,转化资本》一文商榷
看了紫虬的《一分为二,利用资本,转化资本》(以下简称《文章》)一文,认为有几个问题要探讨。
《文章》大量引用了马克思、毛泽东的话,似乎是一篇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实际上《文章》采用了实用主义的手法,引用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一些话,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宣传历史唯心主义,文章的标题就是“利用”、“转化”资本等;否定资本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是增殖剩余价值的价值,与公有制经济是有你无我根本对立的,《文章》却提出什么“公有资本”的概念;否定马克思主义有关当前资本历史地位的观点。马克思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就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论》第一卷 第832页)而《文章》却强调“利用”、“转化”资本。难道我国目前的生产资料集中和劳动社会化程度还不如马克思时期?这里不准备跟着《文章》的论述逐一进行分析,而以马克思主义的几个基本理论为轴心进行讨论。
一、马克思说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文章》只论证对资本的“利用”、“转化”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是揭示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文章》不讲经济本质、规律,只讲“利用”、“转化”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82页)马克思提出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概念。他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第一卷 第11页)列宁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时指出:“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做可按长官的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都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的观点,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确定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列宁选集》第一卷 第10页)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认识了社会、经济的本质及其客观的发展规律,才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利用规律,推进社会进步。
《文章》不顾资本的本质、发展规律,不讲当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谈对资本的“利用”、“转化”等等,似乎长官意志就可以决定经济发展,背离历史唯物主义,是错误的理论。
《文章》用了大量篇幅讲资本载体的作用,并批判了“不承认资本创造出的普遍有用性的体系”等等。这里讲的“载体”、“有用性”等,不是资本本身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生产力的变化不过是资本的外部条件。
顺便分析一下《文章》所说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力”。生产力是劳动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社会性质的区别,没有什么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力、共产主义性质的生产力和封建性质的生产力之分,只有手工劳动与机械化、自动化之类的区别。至于 “资本创造出的普遍有用性的体系”更是无稽之谈。资本能够“创造”什么“普遍有用性的体系”?总之,《文章》不懂生产关系、生产力等基本概念,宣传的是历史唯心主义理论。
二、资本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即增殖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剥削无产者的关系。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则认为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就是否定存在着剥削关系。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本概念是:“资本 用于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词典》许涤新主编 上册 第414页)
《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代表作)说:“资本一词通常用来表示一般的资本品,它是另一种不同的生产要素。”用生产要素否定剥削关系。(《经济学》第12版 萨谬尔森等著 第88页)
马克思严厉地批判了资本是生产要素的观点。他说:“而忘记这种差别(指生产关系与生产要素——引者注),正是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和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所在。例如,他们说,没有生产工具,哪怕这种生产工具是手,任何生产都不可能。”(《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88页)《文章》说资本是生产要素,是《经济学》的观点。
《文章》否定资本是生产关系,是增殖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剥削无产者的关系,不仅表现在把资本说成是生产要素,而且提出了公有“资本”的概念。《文章》说:“公有‘资本’是公有资金要素对资本形式的借用。在生产领域不承认雇佣劳动,也不以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为目的。因此,公有‘资本’本质上不同于传统资本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
资本是增殖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剥削无产者之间的关系,怎么会存在公有“资本”?资本形式能够“借用”?雇佣劳动能够“不承认”?资本能够“不以增殖剩余价值为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吗?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就不可能是资本,不可能产生人剥削人的关系,而是一种全新的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资本是私有制,与公有是根本对立的两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可能有公有“资本”。可见,公有“资本”是人为的编造。只有把资本说成是生产要素,才可能提出公有“资本”的理论。正如马克思所说,把“资本”看作生产要素,就是要证明现存生产关系的永存与和谐,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所在。
三、当前资本的历史地位
《文章》说:“列宁和毛泽东高度重视资本的二重性。------毛泽东同志也曾提出设想:‘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攻,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没收。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6]1974年赞扬筹备四届人大的周恩来、邓小平’法国派好’[7]”。
有关资本在当前世界的历史地位,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早就有明确的论断。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进步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但是,紧接着他们又指出:“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马恩选集》第一卷 第256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更明确地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论》第一卷 第831-832页)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寄生、腐朽、垂死的阶段。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进了历史博物馆的东西了。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已有一部分进了历史博物馆(在苏联);其余部分,也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保夕’,快进博物馆了。”(《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第686页)新中国成立不久,他就提出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他一直狠抓小农的集体化,建立公有制的人民公社,就是要消灭资本。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他更提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不仅是政治上、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也要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不仅要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对产生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也要加以限制,而且,运用这个指导思想发动了震惊世界的文化大革命。《文章》对于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和实践,视而不见,专门引用他在1956年的一段话,证明毛泽东主张“利用”资本。这是正确阐述毛泽东思想吗?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吗?当然不是!
有关我国利用资本的实际效果,我已经多次论述过,这里也不宜做过多的阐述,否则文章更发不出去了。
下面讲几点主要事实:
1,按照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自2008年以来,增长速度一直下滑,由以前的两位数下降到2020年的2.3%。(《中国统计摘要》2021 第26页)
2,从毛泽东时期的“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发展到现在中央政府债务累累,地方政府不仅卖地,也负债累累,连老百姓也肩负房贷等大量贷款。总之,是买祖宗地,吃子孙饭,等待经济危机的爆发。
3,毛泽东时期近三十年,我国总共发行人民币(纸币)212亿。到2020年,已发行人民币8.4万亿(《中国统计摘要》2021 第164页),增加了近396.7倍。
总之,事实证明,由于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入、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我国的经济在毛泽东时期的坚实基础上,再度获得高速发展,“也极大的发展了生产力。今天中国的制造能力震撼全球,遭到帝国主义的惊恐和敌视。”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完全不如《文章》所说:“从25年历史发展来看,----带来一系列后果,其中之一是极大的推动了资本为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与之相反,当前生产力的发展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所以政府才提出“稳”字当头。几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证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想“稳”住,不过是做白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