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天坑”背后的学术资本主义
最近几年,在专业选择问题上我们常能听到四大天坑这个说法,常见的缺点如专业学习内容无用、就业困难、薪资低、在实验室当中超长时间工作,不安全,试剂有害健康。那么这些专业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
劳动异化和学术资本主义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如此突出地表现在四大天坑,主要是因为产学研脱节,这导致生化环材等专业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目的更多的不在于社会生产需要,而在于维持学术体系自身再生产,换言之,就是教授需要人做项目,招不起专职实验员,就招学生来做实验,学生毕业之后能否找到工作,则是另外一回事。
在更大的背景性框架下,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市场化浪潮的影响,学术共同体从更早时代的封建人身依附体系向资本主义经济依附体系转变的过程中,两者常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具压迫性的学术结构,而生化环材药基础医学的产学研脱节则加重和激化了这一问题。
在本科毕业甚至更早的时候,这些专业的学生已经不再是学生,而已经变成了工人,这就存在着一个小布尔乔亚向无产者转化的过程,很多人在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期间不再是“积攒人力资本”的经历,而变成了简单劳动力变现的过程,即只能从事重复性的清洗试管、操作PCR仪、冷冻电镜等等工作。
一些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并无直接关系,更多的只是支持实验室老板的项目(这个老板的称呼本身就暗示着背后的雇佣关系),这就代表着劳动的异化和他发现了自身的异化。这就构成了异化的两个直接的层面,即人受到资本和学术人身依附关系的支配,以及人的劳动成果不是归自身所有而是进了老板的口袋。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曾写道: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笔者曾和一位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认为应该减少本硕博招生,并改为招长聘助理研究员,按从事危险化学品相关工业工人待遇执行,50岁退休,这样既可以吸纳当下的相关专业过剩人才,又能减少未来的、潜在的过剩人才,按危险化学品相关工业工人待遇,也是和这些专业长期操作危险化学品、压力容器等危险因素相匹配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