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绞索套上中医药的咽喉,谁先纳的“投名状”
一、开闸者:同某堂的“示范效应”
(卫先生稿纸上愤写)
2013年,某中华老字号以6.5亿元将旗下健康板块出售给某东亚药企,成为中国中药行业“卖身潮”的起点。此案的特殊性在于:
标杆性:行业龙头率先突破底线,释放出“国有资产可交易”的危险信号;
隐蔽性:出售标的虽非核心业务,却包含药店、诊所等终端场景,成为外资渗透民众健康认知的触角;
传染性:此后十年间,陕西紫光辰济、天津盛实百草等20余家药企效仿出售,形成“龙头倒戈-群起效仿-行业崩解”的死亡螺旋。
这场交易如同一剂慢性毒药:外资通过保留原品牌名称,持续收割消费者信任,而企业实际已沦为日资汉方药全球布局的零件。
二、困局:中药行业的系统性溃败
1. 技术断代:老药工的集体消亡
传承危机:某云南三七炮制世家,因日资企业要求“标准化切割”,被迫放弃九蒸九晒的古法工艺,第三代传人改行开餐馆;
人才虹吸:日本津村以年薪百万挖走某百年药企首席炮制师,其掌握的“酒炙乌梢蛇”绝技,成为汉方药“祛风通络颗粒”的核心工艺。
2. 资源掏空:从田埂到药柜的全面失守
种植垄断:吉林长白山70%人参种植基地被日资以“订单农业”控制,药农必须按外企标准施肥采收,违者永久取消合作资格;
专利掠夺:《伤寒论》210个古方被日本注册200余项专利,中国药企使用“桂枝汤”需向日方支付专利费。
3. 价值扭曲:从治病救人到资本玩物
定价权丧失:某药企将“安宫牛黄丸”配方出售后,日方通过添加人工麝香成分,将单价从860元抬至3200元,利润超1500%;
文化祛魅:外资将“六味地黄丸”包装为“男性活力补充剂”,在欧美市场热销,而国内仍在争论其“补肾壮阳”是否科学。
三、暗局:日本企业的“三阶殖民”
1. 技术殖民:以标准化之名行窃取之实
工艺篡改:日资要求某阿胶企业添加蛋白酶加速熬制,美其名曰“提升效率”,实则破坏“火候君臣”的中医配伍哲学;
数据收割:通过药店会员系统掌握300万用户健康档案,精准研发针对中国人体质的汉方药,反哺其全球市场。
2. 认知殖民:从文化切割到话语重构
学术驯化:某国际期刊将《金匮要略》中的“温经汤”改称“东亚暖宫配方”,并声称其机理是“调节雌激素水平”;
符号掠夺:日本药企在海外注册商标时,将“阴阳五行图”注册为企业标识,切割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3. 生态殖民:闭环产业链的致命绞杀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