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到底讲了什么?从一杯奶茶说起让你一次搞清楚
《资本论》(又称《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但是可别被这本大部头吓到,下面我们就从一杯奶茶说起,让你一次搞清楚它到底讲了什么。
文/广明
01
商品与价值:奶茶的价格之谜
我们每天都能在街边的奶茶店买到各种口味的奶茶,那么一杯奶茶是如何成为商品的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奶茶你喝下去觉得很美味,不光解渴,甚至还能填饱肚子。这就是奶茶的使用价值;而一杯奶茶来到你手里,需要经过多个环节,从原料的采购、加工,到制作、包装,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劳动。比如,茶农种植茶叶、工人生产牛奶、水果采摘、运输到奶茶店,奶茶店员的制作过程等,这些劳动共同决定了奶茶的价值。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如果制作一杯普通奶茶在正常情况下需要花费 10 分钟的劳动时间,那这个时间就成为衡量其价值量的标准。这是奶茶的价值。
商品都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在奶茶市场中,不同品牌、不同口味的奶茶价格会有所不同,这背后就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价值规律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奶茶的生产和交换。当奶茶供不应求时,价格可能会上涨,这会刺激更多的商家进入市场,增加供给;而当奶茶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下降,一些竞争力不足的商家可能会退出市场,从而实现市场的动态平衡。
02
剩余价值:奶茶店老板的财富密码
那么,奶茶店的老板们是如何盈利的呢?这就涉及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一定时间内工作,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们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在奶茶店,老板支付给店员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而店员在工作时间内制作奶茶所创造的价值往往是超过这个工资的。例如,一个店员一天的工资是 100 元,但他通过制作奶茶为店铺带来了 500 元的收益,除去所需成本200元,剩下的200元就是剩余价值,它悄悄溜进了奶茶店老板的腰包,被他单独占有,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会采取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采用新技术等手段。例如在奶茶行业,一些老板可能会让店员加班制作奶茶,或者引进更高效的奶茶制作设备,以在相同时间内生产更多的奶茶,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通过优化管理流程、降低原材料成本等方式,也能提高剩余价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