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范畴学:由工资恶到工资镜


  【作者按(兼答刘光晨)】本文内容转自“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略加修订。

  文章原名“《资本论》范畴学研究:由工资恶到工资镜——阶级、统治、剥削与拜物教”;

  基金资助: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资本论》、工资与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2022WZD010)。

  所谓算法工资,并不算是什么新词,它的意义即“工资批判”。单单是雇佣工资,工资批判仍然是外在的,矛盾在生成,矛盾没有作为“普遍性矛盾”予以对待。在这种意义上,正确理解图3显得非常重要!主体论乃是“幽灵学”规定,执行的是通史研究的路径和线索。有机构成是它的工具具象。为此,不是满足于主体条件和客体条件的矛盾肉身分析。或者以矛盾的视野,把主体条件和客体条件分别作为独立的考察因素,看其矛盾因素的历史道路互动。无论宗法生活资料还是算法工资,都是历史系统决定的结果,不是矛盾的每一方之功。通史不可能是主体条件和客体条件两个版块通史——社会史和自然史——或其互动关系的拼盘,真正的通史只能是一部完整的劳动条件的斗争史、成长史、自我扬弃史。主体论(通史逻辑)不等于主体本位论,更不是主体关系的本体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论包括了这个对象范畴的自我扬弃运动规定。为了重建共同体,必须探究历史上瓦解共同体的那些条件和因素,作为一个整体予以对象把握。这个矛盾对象就是“价值一般”。工资批判内在于这个规定,从而也就高度统一了矛盾各方,产生历史道路的矛盾运动规律。

  【理论探索】许光伟 :《资本论》范畴学研究:由工资恶到工资镜———阶级、统治、剥削与拜物教 (qq.com)

  ——工资绝非纯工具的经济形式,作为雇佣劳动生产制度,其内在解析式是“生产形式—经济形式”。阶级属性第一,统治属性第二,剥削属性第三,拜物教属性第四,构成工资一般的理解结构。

  ——工资的幽灵在于主体统治,由此带来主体危机。从最为广泛的主体统治内涵逻辑看,工资的成长时空是:使用价值两仪——价值形式两仪。从而,决定商品两仪(唯物史观主体逻辑)是资本工资的认识论基础。

  ——《资本论》工资范畴学的要义为:以算法工资为主体范畴,从中分出工资恶和工资镜,明确价值的社会形式及其镜像形式的机理联系;复以雇佣工资为资本工资形式的经济范畴,在“一体两面”及多重规定基础上科学阐明阶级工资与市场工资的现实统一,落实工资的具体运行。

  ——既非工具论,亦非收入论,而是和生活资料所有制有关的劳动过程文明规划:马克思工资术语的特殊性由是得以解蔽,价值形式批判功能从中得到弘扬。从处于资本关系中的工资形式到生产方式批判的工资一般,《资本论》工资范畴所展示的理论意蕴是唯物史观主体论:作为被约定的“主体之事”和“阶级之事”。

查看余下9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