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伟:为什么是资本工资
【作者按】本文内容取自新发表的两篇文章:1.《阶级、结构与〈资本论〉范畴学——马克思工资理论探析》(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2.《资本工资的价值与工具历史之辩——资本主义主体危机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载《〈资本论〉研究》第19卷)。所谓马克思工资术语释谜,在于明确“资本工资”这一范畴本位。诚如友人刘光晨所言:“许教授此文,对马克思主义主体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展阐释,提出主体逻辑一般,并用这个一般理解历史问题,即唯物史观问题,把人类史的第一段定位在原始的共同体,把人类史的第三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明确在重建共同体,提共同主体。”“为什么要提任何历史时代都要首先要一个主体逻辑的理解?因为任何时代的生产都是主体的生产。为什么要提共同主体?因为只有理解共同主体才可以理解共产主义重建的共同体的主体性质,才可以理解它告别资本逻辑依然可以实现自己主体生产的主体性。所以,共产主义不是别的,就是重建共同体,是一种逐渐告别市场逻辑、资本逻辑,告别市场奴役、资本奴役,而照样可以实现主体生产的主体逻辑。”
说到底,主体逻辑(矛盾和规律)言“历史主体”(幽灵主体历史之事、结构之事)。工资劳动(为工资而进行的谋生劳动)进一步彰显对经济的社会形态主体既“破”又“立”的工作方针。唯如此,才能真正执行再生产事的批判——资本逻辑(幽灵主体社会之事、经济之事)批判。
作者鸣谢武占江、孔祥利主编和姚宇老师对文章选题所给予的宝贵支持!尤为感谢责编老师(武玲玲等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
(一)
资本主义工资的范畴是资本工资。“为什么是资本工资”?其首先启发了马克思的三位一体公式批判。在实践上,一旦从资产者的权利意识的束缚中走出,“工资拜物教”即被瓦解,围绕生活资料安排的系统规划将替代对工资收入水平的单一追求。在理论上,一旦明确资本主义工资范畴是“资本工资”(明确资本带来的不仅仅是利润也是工资),则资产阶级三位一体公式逻辑不攻自破,非常简洁!一句话,资本工资突出了异化主体的性质:以异化为手段对主体的统治以及异化主体为此所作的反抗行动。
《资本论》范畴学取决于经济理论的两面性:“资本的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工资既是资本的经济结果,也是资本的统治前提。马克思抓住“资本工资”这个论证中心,工资一般的理解维度据此定格为“阶级—统治—剥削—拜物教”这一模式。
马克思的理论努力,《资本论》实质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工资范畴学”,作为两重统一的规定性:算法工资(主体范畴)与雇佣工资(经济范畴)的统一以及阶级工资(劳动力社会价格)与市场工资(劳动力市场价格)的统一。《资本论》工资的系统实现论从中得以确认。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