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二舅与周劼
这两天,先是被二舅刷屏,后是被周劼刷屏。
二舅在农村。
一次医疗事故的受害人。
残疾证没办下来,靠做点零工过日子。
先是给生产队做板凳,每天做两个,每个一毛钱(一个月4-6块的收入),可以养活自己。
生产队解散,二舅游走在各个村子给人做木工。
北漂了一段,二舅又回到家乡。(当时刚改革开放,各企业普遍涨工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重工业积累推动经济,向生活需求拉动经济转型,市场上生活资料短缺,许多人购置家具,买不起正式家具厂家具的,就自己弄点木料打家具,二舅的手艺估计在北京挣了一些钱。但是,那个时候,物价也开始迅速上涨,长安居大不易。所以,很快二舅的兜里就没剩几个钱了。)
期间,二舅的堂弟在北京当兵,二舅去投靠他,给部队做了很多家具。(二舅的堂弟应该是营级以上干部,可以家属随军。二舅给部队做家具,钱怎么算的,收没收钱,作者没提。就算二舅不要钱,部队也不会不给钱。二舅做家具,木料肯定需要钱,或者部队提供,或者二舅代购,不论哪种方式,部队都会有一笔开支。与之对应,也必然有木工费的开支。)
二舅在澡堂遇到首长,首长给他搓背,被他堂弟看见。不久,二舅就回家乡了。(这里的故事,值得玩味。一是当年官兵平等,木匠可以和首长在一起洗澡,首长还给木匠搓背。二是二舅回家乡以后,说北京人搓背真好。)
北京消费升级,二舅手工制造的家具不能满足北京人的需求。部队经费增加,也不必再使用二舅手工打造的家具。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末,二舅的手艺在当地农村还是有用的。许多人倾尽储蓄盖了新房,买不起成套的家具,只好买二舅的作品。二舅在北京待了那一段,学会了不少新样式。所以,回家可以做时髦的家具。
二舅30岁出头的时候,正是全国消费升级的时候,当时二舅的收入应该不错,给二舅说媒的人很多。但是,二舅婉拒了,他这辈子只能顾得住自己,顾不住别人。(二舅很清楚自己的收入并不是稳定的收入,对自己能给对方提供稳定的经济基础,没有信心。)
二舅后来和一个有夫之妇暧昧。(估计那时二舅应该40+,时间应该是1990年代中后期。)
那个有夫之妇,后来和她丈夫一起煤气中毒死在工棚里。(房地产和外向型经济那时已经开始起步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主要两个方向,建筑工地和血汗工厂。那对夫妇大概率是去了建筑工地)
三驾马车中的两架,出口和房地产,在那个时代开始成形。随着劳动力密集型农业转为石油农业,基层生产组织解体,大批受过初等教育的廉价劳动力,被从土地上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