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不要脱离具体历史背景套用毛主席的“不打美舰”


  这两天很多人都在讨论炮击金门的历史,重点在于“只打蒋舰,不打美舰”这个口号。

  这个口号来自于指挥炮击金门的叶飞将军的回忆,“如果要打美舰,必须是北京毛泽东批准”,而打蒋舰是无须毛主席批准的。

  毛主席在当时确实有过这个指示,但这个指示的提出却是有具体历史背景的。当历史背景已经发生变化,主客观条件,甚至主客体本身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笔者以为,想要套用这句话还是应该慎重的。

  本文就来简单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8·23”炮击金门又被称作第二次台海危机,台湾方面称为“八二三炮战”。1958年8月23日17时30分许,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以突然性的火力轰击金门,炮击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发射炮弹近三万发,击毙击伤国民党军中将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两名美军顾问也在炮击中丧生。

  炮击一直持续到1958年10月5日,导致国民党军对金门的海上运输被迫中断。其后,解放军宣布解除封锁,改为“单打双停”,逐渐减少攻势,直到1979年中国大陆和美国建交为止。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突然作出炮击金门的战略决策呢?

  首先,炮击金门是我们的主动出击,是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支援中东人民反侵略斗争乃至世界革命的全局性战略思维。

  经历了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波折,到1958年初,社会主义阵营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暂时是比较团结的,生产力发展也呈现出了良好势头。苏联率先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新中国也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初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主席在当时作出个一个相当精辟的总结,“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东风已经压倒西风”,事实正是如此。

  反观那些老牌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自1957年下半年起,美、英、法等国内部出现了带有普遍性的生产下降和失业增加现象。随着经济衰退的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变得激烈,一些国家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变得明显,战后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日益表面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亚非等地区的人民为了摆脱老牌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并且得到了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

  1958年5月9日,黎巴嫩人民举行起义,反对本国亲美的夏蒙政府,引发了“中东事件”。为了扭转不利局面,美国公然出动海军到黎巴嫩海面威胁人民起义,大力支持夏蒙政府;紧接着到7月14日伊拉克又发生了军队推翻亲西方的费萨尔王朝的军事政变,新政府宣布退出美国炮制的“巴格达条约”,美国炮制的“遏制共产主义”的防御链条出现断裂,艾森豪威尔下令出兵中东,以保护侨民为名派海军陆战队在黎巴嫩登陆,占领贝鲁特;英国也派伞兵进入约旦。

查看余下7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6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