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大力提倡农业合作化?作者深入走访当年亲历者寻求答案

2022-08-08 4424 2
作者: 重读老旧书 来源: 重读老旧书

  今天给大家推荐这本《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口述史》,该书作者是马社香教授,她历经10余年走访了全国十余省农村(包括台湾地区个别村落),在常住数省典型村庄的基础上,深入基层,深入田间炕头,深入亲历者当事人,采访了从中央到基层数百名农业合作化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和普通农民,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原创与实证相结合,亲历者口述与档案资料相结合,基层农民与高层领导的回忆相结合,以亲历者口述实录为主干,与同期档案资料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在叙述框架上“上下结合”。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农村社会制度“质变”,这个质变的内涵并不简单地是“单干”到“合伙干”,而是涉及到农村的经济基础、政治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从农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到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权力和利益的分配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最直观的变化是:原有的单门独户的发家致富门道没有了,每户农民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提高都需要在新的“集体”轨道上努力。

  对于这一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质变”的重大历史进程,《口述史》一书呈现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亲历者对农业合作化的回顾和思考:由共.产.党高层领导人组成的决策执行层次,由省、市、县各级农村工作干部组成的政策执行层次,由土生土长的农民及领头人组成的实践层次。读一本书就能够把读者带入历史的现场,直观地把握到历史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细节和内涵,这是马社香教授这本新著的可圈可点之处。

  在这本书中,通过以李顺达为代表的一群基层农业合作化的带头人和积极分子,使读者直接具体地认识到新旧制度的显著差异。在旧社会,广大农民只能用传统落后的工具耕作稀少的租地,每年的收获原三就很有限,还要被地主、富农的高地租和高利贷夺去很大一部分,结果导致过度贫困、缺乏起码的生产和生存条件。

  而新的制度,根据山西平顺西沟村老人的理解----办合作社就是为了不再有地主,农民自己可以生产和保留更多的农产品。而且,合作社走出了吃什么就必须种什么的局限,从以前的“吃甚种甚”到“宜甚种甚”。这方面的经验以长治第一批初级社川底村为代表。没有一个农民的合作组织,就很难进行长期有效的基础建设投资,例如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而现代技术对于单家独户的农民而言就更显得十分遥远,承接外来的新技术也一样需要超越家庭的生产单位。这都是我们今天农业现代化可以借鉴当年农业合作化成功的地方。

  在农民和北京最高决策层之间,是数量庞大的中间层----各级党政干部。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间,这个群体的表现很重要,很值得深思,他们体现了专职领导干部的很多优势和某些内在缺陷。在合作化早期试办阶段,他们中间不少人狭隘地理解新民主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土地集体所有的关系,从概念出发加以强烈反对;等到合作化得到最高决策层支持和舆论正面宣传之后,有很多地方官员反过来狂热地追捧,超越决策层的规划和预期,一下子就完成了从单干向初级社的规划和预期,一下子就完成了从单干向初级社,再向高级社的过渡。

查看余下4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