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资本主义“最大化”逻辑,是作死的逻辑
【作者按】本文是2022年9月4日,我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三十次年会》上的发言稿,原标题是《两个疑问》,供大家参考。
一、人口数据
最近,网上流传“第七次人口普查各年龄段人数”的一组数据:
——46岁以下除了31-35年龄段人口再也没有过亿,16岁黄金年龄段才7000万太少了,年轻劳动力减少三分之一,需求减少三分之一,人口是资源财富,创造财富的劳动力少了,未来产业供给多出的三分之一如何消化?没人了接盘了,消费急剧减少:
1-5岁 7788万,6-10岁 9024万,11-15岁 8525万,16-20岁 7268万,21-25岁7494万,26-30岁 9184万,31-35岁 12414万,36-40岁 9901万,41-45岁 9295万,46-50岁 11422万,51-55岁 12116万,56-60岁 10140万,61-65岁 7338万,66-70岁 7400万,71-75岁 4959万,76-80岁 3123万,81-85岁 2038万,86-90岁 1082万,91-95岁 365万,96-100岁 81万,100岁以上 11万。
这组数据前面还加了一句导读:“第七次人口普查各年龄段人数,从中你能发现啥?”
这个导读的政策含义,是对我国人口数量下降非常担忧。
由于这个担忧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所以引起了我的疑问和思考。
二、经济发展是不是必须依赖人口数量的增长?
按照这组数据的逻辑,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只能依赖于劳动人口数量的增长。
这个逻辑与“劳动创造价值”的逻辑,看起来是一致的:在商品经济中,价值的增长依赖于活劳动投入的增长,而活劳动投入的增长则有赖于劳动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增长。
但是我必须指出,“劳动决定价值”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并不是什么劳动都创造价值。也就是说,价值是异化劳动创造出来的。
——关于异化劳动与商品价值的关系,我就不展开讨论了,有疑问的同志请参考两篇文章:(1)赵磊《“劳动决定价值”是异化劳动的结果》,载《学术月刊》2019年第12期。(2)赵磊:《价值与异化岂能无缘?》,载《政治经济学研究》2021年第2期。
“劳动决定价值”是劳动异化的结果,这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随着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将越来越不依赖于单纯的劳动投入。
因此,人口数量的增长并非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三、马克思的预言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